便利 有效 低成本-感受常州訴訟服務中心
作者:陳志強 肖天存 發布時間:2009-11-04 瀏覽次數:2252
[核心提示]
“走進一個廳,手續全辦清。”常州訴訟服務中心有十大服務項目:訴訟引導、風險提示、訴前調解、立案受理、收轉材料、審執進度查詢、判后答疑、信訪接待、收退訴訟費、司法救助。這一便民舉措被常州市委評為優秀成果獎和創新創優獎。
今年以來,常州市兩級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接待當事人7萬余人次,收轉訴訟材料8000余份,查詢案件1.5萬余件次,訴前成功調處糾紛2500余件,減免訴訟費38萬余元,司法救助700余人,判后答疑500余次。
常州是全國最早推進訴訟服務中心的城市,今年6月,全市兩級法院全面推行訴訟服務中心,至今四個多月過去了,運行情況如何?金秋十月,記者走訪了全市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在中院及轄區七個基層法院的所見所聞,記者深切感受到訴訟服務中心最大限度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新需求,實實在在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
感受之一:一切為了方便人民群眾
走進新北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導訴臺”。旁邊的架子上放著各種《訴訟指南》:訴狀怎么寫、管轄法院怎么選、訴訟費怎么收、道賠案件費用怎么算……記者細細數了一下,有18種。只要與打官司有關的常識,指南上都寫得一目了然。
記者正翻閱“贍養案件訴訟指南”時,傳來一陣“篤?篤??”聲,循聲望去,只見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太太拄著拐杖進來了。
導訴員趕忙迎上去,把老太太扶到椅子上,遞上一杯茶水。“老人家,有什么需要幫助,您慢慢說。”
“我今年81歲了,有七個兒女,他們不養我……”老人嗓門很高。
“我幫您記下來,讀給您聽。”
“對,好。”老太太邊點頭邊說,“沒想到這么方便,早就該來找你們了。”
“對年齡大、行動不便的,法官主動服務上門,今年以來上門立案指導、巡回審判200余次。”訴訟服務中心主任雷靜芳介紹。 劉某因手臂骨折,來信申請立案。 法官帶著空白訴狀,趕到長江邊的劉某家,指導他如何申請傷殘鑒定、如何準備立案材料。
“現在到這辦事真方便!”一旁申請保全的蔣律師與記者攀談起來,“我可是法院的常客了,光道賠糾紛,我一年就要在新北法院代理100多起。原來立個案來回跑好幾趟,今天十幾分鐘就OK了。過去是人難找,事難辦,現在好了,走進一個廳,手續全辦清。”
記者在金壇服務中心大廳轉了一圈,看到這里專門供當事人使用的紙筆、飲水機、打氣筒、老花鏡一應俱全,墻上的導訴圖、流程圖、風險提示等圖表格外顯目。
感受之二:一切為了有效解決糾紛
在天寧區法院,一面繡著“輸了官司也服” 的特殊錦旗吸引了記者。
官司輸了,怎么還送錦旗呢?辦公室秘書商棟告訴記者,送錦旗的是一名經理。由于輸了官司,不理解判決,經常上門理論。訴訟服務中心耐心接待,釋疑解惑,幫助分析敗訴原因,提出改進建議,該經理十分感動。
天寧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主任王國元介紹,今年10個月判后答疑100多次,及時消除了當事人疑慮,提升了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同感。
跑遍八家法院,記者深切感受到:常州訴訟服務中心就像醫院的“門診部”,“小毛小病”甚至疑難雜癥,都能在這里得到有效醫治,無須“住院開刀”。有些服務就像“120”,一個電話解決問題。
一位姓陳的小伙子告訴記者,他丈母娘因醫療事故意外身亡,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給新北法院院長吳建國寫信咨詢。訴訟服務中心及時回信,并召集雙方訴前調解,達成協議,醫方當場賠付。
常州中院訴訟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今年8月,某村60余名村民因拆遷補償問題來到訴訟服務中心,要求起訴政府。法官一方面召集被訴政府和相關部門協調,一方面對村民進行法律釋明,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村民們撤回起訴,有效防止了一起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戚區法院院長裴陽講述的七尺男兒流淚跪謝法院的故事令記者動容。農民工高某被毆致殘,法院判令肇事者賠償7萬余元。但由于肇事者被判刑,家中沒有財產,賠償款一直未能兌現。為此,高某常到戚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了解執行進展情況,并流露出欲尋短見的念頭。服務中心特事特辦,從執行救助基金里支付高某3萬元。高某接過救助款時,激動得淚流滿面。兩天后又跪在法院門口,舉著一面錦旗,上書“司法為民辦實事”。
感受之三:一切為了當事人少花錢
“讓當事人少跑一次腿、少等一分鐘、少誤一次工、少花一點錢,這是訴訟服務中心的目標。今年來,訴前調處糾紛2500多件,減免訴訟費38萬余元,有的不花錢就解決了糾紛。”常州中院副院長李浩告訴記者。
少花錢、不花錢也能打官司,這的確是老百姓的福音。在鐘樓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的“民調窗口”, 記者目睹了一場不花錢的調解經過。某公司未按期為職工繳“三金”,十名員工訴至法院。調解員耐心疏導,雙方當場和解。“一分錢沒花,糾紛圓滿解決。”員工們連連道謝。
溧陽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有個“速裁窗口”,只要雙方同意,就可速裁。院長武寶林介紹,今年來,速裁案件有三分之一當場履行,免去了申請執行費。
常州人盧某告訴記者,“法院現在辦案真快,就像坐地鐵,省了不少錢。”過去打官司,簡單的案子來回跑五、六趟,有時差旅費比訴訟費還多。上周,他在溧陽起訴的四個案件,兩件當天結案,兩件今天拿到了調解書,總共跑了兩趟。
“我這個外地人也享受了服務中心的實惠。”一名來自青島的當事人高興地說。他到常州申請公示催告,來的時候十二點了,如果等到下午上班再辦,就得在常州住一宿。導訴員聽說后,連忙把在家吃飯的法官叫來,立即辦好手續,為他節省了差旅費。
“現在打官司,確實少花錢!”在武進法院,王律師饒有興致地與記者聊了起來。他算了筆賬,今年代理債務糾紛三、四十起,七成調解、速裁結案,法院減半收費,還有的不收費。“當事人花錢少了,可我們賺錢難了……”陳律師風趣地說:“過去代寫個訴狀,能拿兩三百;咨詢也能收一兩百。現在這些生意少啦,咨詢啊、指導寫訴狀啊,成了訴訟服務中心的免費項目……”
“‘便利、有效、低成本’,這七個字是人民群眾對法院的新需求、新期待,設立訴訟服務中心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要求,讓老百姓享受司法服務的實惠。”常州中院院長姜洪魯說。
采訪有限,感慨無限。在常州采訪的幾天里,記者深切地感受到,常州兩級法院八家訴訟服務中心的“七字真經”,是“人民法官為人民”主題活動的生動實踐。這是一個服務群眾的“好平臺”,群眾享受到了“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務;這是一座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連心橋”,百姓與法官更親和了;這是一個靚麗的“大窗口”,新時期法官的愛民形象更生動了。在常州這片熱土上,老百姓正沐浴著“人民法官為人民”的“陽光”,感受著司法的溫暖。
簡評:
能動司法的生動實踐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日前在江蘇法院調研強調,能動司法是新形勢下人民法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必然選擇。
過去人們常常把被動性視為司法自身的規律,法院“不告不理”和法官坐堂審案已然成了司法的代名詞。這從“不告不理”和每一個具體個案中來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從我國司法制度的本質屬性和現實國情來看,能動司法更加符合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
當前,人民法院正在開展“人民法官為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人民法官為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要讓人民群眾從中享受到實惠。常州中院黨組在全市大力推行訴訟服務中心工作,積極落實各項司法為民舉措,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訴訟服務,找準了司法服務百姓、關注民生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順應了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是新形勢下能動司法的生動實踐。
用訴訟服務中心取代立案大廳,不僅僅是稱呼上的變更,更是一種理念的創新、機制的創新、服務的創新。它是一座“金橋”,架在人民群眾與法院之間,使百姓與法官更親和了;它是一個“窗口”,展示著法官司法為民的新風采,使新時期法官的愛民形象更生動了;它是一個“音符”,彈奏著能動司法的新旋律,使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司法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