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集中宣判一批非法集資案 涉案金額28億元
作者:吳紀攀 發布時間:2013-10-29 瀏覽次數:1277
23日上午,江蘇省5家法院對10件非法集資犯罪一審案件和1件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二審案件進行了統一公開宣判,共涉及被告人22名,被害人約2000名。據悉,上述案件被告人各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向社會不特定公眾詐騙或非法吸收資金,累計涉案金額28億余元。江蘇省高院副院長周繼業表示,當前高利借貸行為大量存在,非法集資犯罪易發高發,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嚴重問題。
記者注意到,江蘇集中宣判的這批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存在涉案金額高、社會影響面大、刑罰處罰重的特點。以江蘇常熟女老板顧春芳集資詐騙案為例,共集資17.68億余元,至案發時尚有4.5億余元不能歸還,蘇州市中院對其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以劉福錄等11人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為例,共非法集資6.4億余元,徐州市中院一審以集資詐騙罪判處劉福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判處程曉、張振國無期徒刑,江蘇省高院今天維持了原判;以南通司建華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為例,涉案金額亦達數千萬萬元,被害人之一吉美蘭因被騙21萬元后,家庭生活困難引發矛盾,采用喂食安眠藥、毛巾收勒頸部等方法將丈夫殺害,后自殺未遂,南通市中院判處司建華無期徒刑。
周繼業介紹,江蘇此類案件發案數量近年呈持續上升態勢。記者掌握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年7月,全省法院審結非法集資犯罪一審案件618件,生效判決人數814人;其中,2011年和2012年全省法院受理非法集資犯罪一審案件分別為147件228人和305件457人,今年1-7月則已經受理了288件578人。
江蘇省檢察院公訴一處副處長鄭雯靜稱,辦理非法集資類案件存在取證難、定性難、追贓難、處置難等四大難題。她說,取證難是因為非法集資犯罪一般時間跨度長,早期不易被發現,東窗事發時往往已崩盤,從而導致很多證據未及時調取而滅失,甚至被犯罪嫌疑人故意銷毀,且多數集資詐騙犯罪涉及多個省市乃至境外;基于取證難,也造成在判定融資行為究竟是民間借貸還是非法集資犯罪,涉嫌犯罪的究竟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還是集資詐騙犯罪,有時因證據不足難以區分。她同時指出,一般案發時資金鏈都已經斷裂,導致案件審結后出現贓款無法追回、損失得不到補償、受騙群眾不滿意的局面。
“非法集資是違法行為,參與者投入非法集資的資金及相關利益不受法律保護。”江蘇省公安廳經偵總隊副總隊長陳新瓊提醒社會公眾要增強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意識和維權的證據意識。
相關鏈接:
非法集資的常見手段有哪些?
1、承諾高額回報,編造“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暴利引誘,是所有詐騙犯罪分子欺騙群眾的不二法門。不法分子為吸引更多的群眾,往往許諾投資者以獎勵、積分返利等形式給予高額回報,有些回報率甚至高達幾百倍。為了騙取更多的人參與集資,非法集資者開始是按時足額兌現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是拆東墻補西墻,用后集資人的錢兌付先前的本息,等達到一定的規模后,便秘密轉移資金、攜款潛逃。
2、編造虛假項目或訂立陷阱合同,一步步將群眾騙入泥潭。不法分子有的以種植仙人掌、螺旋藻、蘆薈、火龍果、冬蟲夏草,養殖螞蟻、黑豚鼠、梅花鹿、家禽再回收等名義,騙取群眾資金;有的以開發所謂高新技術產品為名吸收公眾存款;有的編造植樹造林、集資建房等虛假項目,騙取群眾“投資入股”;有的以商鋪返租等方式,承諾高額固定收益,吸收公眾存款。
3、混淆投資理財概念,讓群眾在眼花繚亂的新名詞前失去判斷。不法分子有的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基金、網絡炒匯等新的名詞迷惑群眾,假稱為新的投資工具或金融產品;有的利用專賣、代理、加盟連鎖、消費增值返利、電子商務等新的經營方式為帽子,欺騙群眾投資。
4、利用網絡,通過虛擬空間實施犯罪、逃避打擊。不法分子租用境外服務器設立網站或設在異地,發展人頭一般用代號或網名。有的還通過網站、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和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以私募基金名義募集資金,誘騙群眾上當。
5、誘惑特定群體進行非法集資。中老年人作為保健品最大的消費群體,同時也成為非法集資類經濟犯罪分子的目標。不法分子通過散發傳單、邀請聽講座等鼓吹產品的效果能夠益壽延年,吸引中老年人眼球,從而走入非法集資的“圈套”。常見的手段一是以高額返利為誘餌,誘使客戶投資。二是以購買產品返還現金或禮品為噱頭,以溫情感人誘騙他人交付錢財,非法推銷保健品。
如何防范非法集資?
一是對照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的回報率是否過高。多數情況下明顯偏高的投資回報很可能就是投資陷阱。按照我國相關規定,超過國家規定貸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護,可作為判斷回報是否過高的參考。
二是通過政府網站查詢相關企業是不是經過國家批準的合法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發行公司股票、債券、國家規定的股權交易場所等,如果不具備發行、銷售股票、出售金融產品以及開展存貸款業務的主體資格,就涉嫌非法集資。
三是通過查詢工商登記資料,查明相關企業是否經過法定注冊的合法企業,是否辦理了稅務登記等。如果主體身份不合法、不真實,則有欺詐嫌疑。
四是一些影響較大非法集資犯罪,相關媒體多會進行報道,要通過媒體和互聯網資源,搜索查詢相關企業違法犯罪記錄,防止不法分子異地重犯。
五是對親朋好友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建議和反復勸說,要多與懂行的朋友和專業人士仔細商量、審慎決策,防止成為其發展下線的目標,不要盲目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