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三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況

 

20112013年,姜堰區人民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60

 

72人。其中,2011年審理2031人, 2012年審理1423,201319月份審理1018人。

 

1、案件類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等三類案件,其中大部分案件都是侵犯財產類案件。三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有34人參與盜竊,8人參與搶劫,16人參與尋釁滋事,全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86.5%

 

2、審理情況 。未成年罪犯中,被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5人,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緩刑、管制等輕刑的67人,非監禁刑適用率達67%。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審理中,一審陪審率達到100%,邀請團委、婦聯、學校、居委會等專業人士參與陪審,依法保護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現的特點

 

1、從犯罪主體來說,低年齡、低文化犯罪日益突出。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多樣,青少年的發育也提前,智商相對提高,但犯罪呈現低齡化、文化層次較低的趨勢。三年來,未成年犯罪的高發期年齡在18歲左右,其中以16-18歲少年犯罪更為突出,并呈現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犯罪,我院審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低齡罪犯占未成年罪犯的  10%,文化程度方面,文盲、小學、初中文化占92%,高中以上文化的僅有5人,大專1人,僅占8 %。身份情況方面,在校學生7人,占未成年罪犯的10%,農民占50%,輟學和無業人員占40%

 

2、從犯罪組織來說,共同犯罪、集團犯罪日益凸顯。判處的未成年罪犯中,共同犯罪或集團犯罪的占50%,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賭博等犯罪中表現尤為突出。共同犯罪或集團犯罪的人員組成情況也發現了較大變化,前幾年主要是未成年人參與成年罪犯組織的犯罪活動,起輔助作用,而近年來且出現了整個犯罪團伙均系未成年人的情況,甚至未成年人教唆成年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且有發展趨勢。不得不引起重視。

 

3、從犯罪的類型來說,呈現智能化、多元化。過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盜竊活動為主。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越來越多, 已從過去的簡單型犯罪轉向多樣化發展。對社會的危害越來越大。如搶劫、強奸、殺人、綁架勒索等嚴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在我們審理的案件中,以未成年幼女為侵害對象的  件,占未成年犯罪的  %

 

4、從犯罪的種類來說,呈現偶發及特定性兩種趨勢。 "激情犯罪"愈演愈烈,未成年人犯罪表現為自控力差,蠻橫任性,逞強顯能,遇事沖動,在受外界條件刺激下,往往不計后果,甚至因一些小事就行兇傷人。如我院審理的周某搶劫一案,周某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份較好的工作,因家庭買車一事與岳母、父親產生矛盾,覺得家庭對不起自己,想自殺未果的情況下,入戶盜竊、搶劫,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網絡犯罪"不斷攀升,在我們審理的案件中,82.34%的未成年人犯罪與網絡有關,未成年罪犯案發前經常出入網吧的占90%,甚至出現網上邀約犯罪或通過QQ群犯罪、傷害被害人的情況,更有甚者,通過網絡相識,而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案件也曾上升趨勢。如我們審理的某中學女學生被強奸案,不滿十四周歲,在網上與男生聊天相識后,相約見面,多次被侵害,不僅自己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將自己的"男友"送進了監獄。

 

三、未成年人犯罪影響因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改進學校教育、增強學生與學校的聯結應成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最為重要、最具效益的環節,注重知識灌輸忽視休閑娛樂的應試型學校教育、過于嚴厲的家庭管束、學校及社區附近利于不良交往的營業場所、暴力資訊的便利獲取,均不利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

 

1、家庭環境是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因素。父母婚姻狀況不穩定、對子女疏于監管、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均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單親離異家庭,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由于單親家長對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二是家庭教養方式不當。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長規律,教育方式不當,有的對子女嬌寵溺愛,有的對孩子簡單粗暴,有的對孩子放任自流。三是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的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等不良行為,給子女以不良暗示。由于孩子自身認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單親家庭的占半數以上,父母以外的人監管的達到72%

 

2、未成年人自身因素的影響。未成年人自身素質的影響程度接近80%。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范圍是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該年齡段的孩子主要集中在中學階段,而審理的案件中,小學文化、初中未畢業、無業人員均達到92%,他們輟學步入社會后,由于沒有技術,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因此無所事事,惹是生非。二是受腐朽思想影響。他們大多追求個人吃喝玩樂,妄想不勞而獲,從而驅使他們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三是法制觀念淺薄。未成年人大多沒有受過普法教育,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極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3、學校教育的缺陷。 學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當前情況下,學校教育存在一些缺陷,致使少數特殊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又無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外界誘因的作用下,極易走上犯罪道路。當前,學校法制教育不能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行為,不能使學生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守法的行為習慣,沒有收到預防犯罪的效果。中小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觀念的淡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在外界的刺激下,往往會走向極端,通過暴力等方式宣泄出來,在審理的未成年人強奸案件中,被傷害的均是在校學生,同時部分學校周邊環境惡劣,干擾學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學習秩序。使學生在耳熏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們成長的東西。

 

4、不良文化的影響。不良文化泛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98%的未成年人平時均愛好上網、打游戲,40%的未成年人經常出入歌廳、酒吧,而各種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對未成年人產生了間接的教唆和潛移默化的犯罪誘導。不可忽視的腐蝕作用。上網成了很多處于心理閉鎖期的未成年人緩解內心緊張、釋放內心積郁的理想選擇,引發犯罪成為一種必然。

 

5、社會管理的不足。缺乏有力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組織機構。未成年人為弱勢群體,當他們因種種原因失學和無法就業時,缺乏有效的監管,使之處于"學校不管了、家庭管不了、社會沒人管"的狀態,使之成為違法犯罪的生力軍。據統計,此類人員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80%以上。

 

四、我院審理未成年人案件的主要做法

 

為了更好地做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三年來,針對我區未成年人犯罪的實際特點,我們充分利用審判崗位優勢,加強庭前、庭審、庭后工作延伸,努力做好未成年人罪犯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

 

1、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努力構建少年法庭審判組織體系。姜堰區人民法院從1997年少年庭設建制以來,專人審理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涉及保護未成年人的案件,少年法庭工作穩步發展,從事專門審理工作的優秀女法官業務精通、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具體審判中強庭前調查、庭審教育、庭后延伸,普及法律知識,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切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努力提升青少年依法自護維權的意識。

 

2、注重實現程序正義,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各項訴訟權利。案件受理后,在送達起訴書時分別向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送達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調查表,家庭調查表;就未成年被告人自然情況、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及實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委托市社區矯正辦公室進行調查,并就是否適宜判處非監禁刑進行評估。形成書面材料入卷。作為對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參考性情節,以達到對未成年被告人區別對待和教育挽救的目的;對共同犯罪案件,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分案審理;依法對沒有聘請辯護人的未成年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切實保障其辯護權;為又聾又啞的未成年被告人提供翻譯人員,確保其能順利參加訴訟;依法保障未成年被告人法定代理人的訴訟權利,通知其參加訴訟,告知其訴訟權利,并正確引導其行使權利;被告人系未成年的案件實行不公開審理,全面實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決定,切實維護合法權益。

 

3、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改革傳統審判方式,實行人性化司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實行圓桌審判,將庭審教育作為必經程序,我們突出"寓教于審、審教合一"的理念,使法庭既不失法律威嚴又充滿平和氣氛,法官、公訴人、辯護人、法定代理人、學校教師、教育督導員、社區法制輔導員密切配合,從不同角度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法庭教育,激發"共鳴點",找準"感化點",使青少年犯真正認識到犯罪的原因和犯罪的危害性,從而認罪悔罪,重做新人。幫助未成年被告人克服恐懼心理,將心理矯治工作引入審判程序。在審判期間聘請心理專家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排除其心理障礙。

 

4、拓寬庭后延伸渠道,重視對未成年當事人的回訪幫教。

 

為了使犯罪青少年感受到溫暖和關愛,我們堅持做好庭審后的跟蹤幫教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到少管所、看守所回訪幫教在押犯,對判處緩刑、管制的人員,采取按季度跟蹤回訪考察的形式。建立多個幫教基地,為接受社區矯正人員回歸社會搭建平臺,聯合社會多個部門的力量,切實保證幫教效果,促進未成年罪犯順利回歸社會,避免重新犯罪。通過努力,多年來沒有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的記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數量也呈下隆趨勢。

 

5、預防與教育相結合,構建和諧的司法環境。青春期是人生的黃金季節,同時也是人生的危險階段。現在在校學生學習較緊張,壓力大,更容易走極端。我們與學校緊密配合,結合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案例上法制課。如今年以來,我們與教育局聯合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全區六十幾所學校無一遺漏,讓小學生知道如何做一個守法的小公民,中學生如何預防犯罪,構建和諧校園。

 

五、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幾點建議。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將犯罪消滅在萌芽狀態,是一項綜合治理工程,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家庭、學校、社會等均應加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使每一位未成年人將來都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有用人材。因此,針對上述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和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就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如下建議:

 

1、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對未成年人的成長關系極大。家長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采取正確的疏導方法教育子女,和子女做知心朋友,不斷交流思想、增加感情、增添親情。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溫馨,給孩子造成學習、生活、成長的良好環境。同時,父母應當履行全方位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不正當的苗頭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要注意防微杜漸,以免未成年子女走上歧路。

 

2、發揮學校教育的職能作用。學校教育要不斷改革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環境,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加強職業教育和提升高中階段升學率,采取多種措施防止未成年學生流失和輟學,減少社會閑散未成年人員,使未成年人在成年前都能夠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未成年人遠離暴力、遠離毒品、遠離犯罪;同時注重對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和行為的及時發現和矯治,切實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解決好留守兒童的食宿問題,使他們的父母在外放心,祖父母和親友在家安心。

 

3、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的特殊職能作用。司法機關全面貫徹"特殊保護,優先保護"的理念,全方位保護未成年人利益,讓社會各界參與少年司法工作,積極推進勞動就業,加強對"留守、閑散、外來"未成年人的監管幫教工作,盡量避免出現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社區。要不斷優化少年司法環境,促使全社會形成關心和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濃烈氛圍。

 

4、強化未成年人的幫教、管理職能。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可塑性強。對待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象父母對待孩子,醫生對待病人,老師對待學生那樣,做耐心細致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學校不得開除或變相開除犯罪的未成年學生,以便落實教育、感化、挽救措施。社會上對被判處非監禁刑的未成年罪犯應建立相應的幫教機構,對口管理。加強對未成年犯的預測分析,根據未成年罪犯的年齡、成長經歷、犯罪原因、家庭情況及判處刑罰等因素,預測他們的再犯危險性和心理發展狀況,個性化地確定矯正、幫教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教育、幫助、引導和保護未成年犯不再重蹈犯罪覆轍。同時,注重加強未成年犯社區矯正隊伍建設,創新社區矯正的內容和方式,提高做好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5、凈化社會文化領域,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環境能影響人、教育人和造就人,進一步優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是遏制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根本之策。加強游戲娛樂場所、出版物、廣播影像市場的監管。建議不定期開展"遠離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等未成年人保護主題活動和講座、知識競賽、征文活動、實踐活動等積極健康的社會活動,培育未成年人正確的文化核心價值觀。消除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不良文化和社會丑陋現象,積極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