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國學經典 打造法院文化
作者:孫國林 發布時間:2013-09-26 瀏覽次數:1854
章太炎先生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章太炎將國學與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將學習國學的意義提高到了一個至巔的高度。隨著經濟社會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隨之日益提高,利益訴訟和權益保障的愿望日趨迫切,越來越多的問題都期待通過司法渠道解決。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擔負著公正司法、居中裁判、保障社會和諧穩定這一特定的社會功能。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本身所具有的法治文化和道德理想標準,傳統經典所具有的規范社會關系、塑造和諧社會的理念,在啟迪法院干警智慧、傳播和諧為民思想、潛移默化移風易俗上起著重要作用。
只有將道德規范、法制規范、文化規范鑄成一體,才能從根本上達到司法為民、公正高效,才能為司法干警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從而打造一支思想過硬、熱愛人民、服務社會的審判隊伍。在這一思路的引領下,建院伊始,泰州高新區法院黨組提出了“培塑高新區法院精神、打造文化強院”的要求,并確認高新區法院精神為“崇法守正 立德慎行”八字。微言自有大義,一字重于千鈞。這樸實凝重的八個字,是對守護正義天平的司法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也為高新區法院全體干警在內心樹立起一道濃墨重彩的道德標線。
以國學文化塑造法院文化內涵
一是堅持修文正內,汲取精神營養。修文正內,是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國學是法官的精神家園和汲取法治素養,培育親民尚法精神的豐厚土壤。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把修文與潤德并列而論。
所謂修文正內,就是學習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經典,以古圣先賢的嘉言懿行為師,反省良知,凈化心靈,力去瑕疵,完善人格,全面提升道德境界。法官是一個需要創造思維的特殊職業群體,新時代的法官不僅要“崇法”,更要以優秀的傳統文化來修身養廉,進而培育法官公證、廉潔、為民的核心價值觀,用正能量的精神理念決定個案的公平,最終決定了司法的公平正義,從而把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推向新的高點。
二要培育浩然正氣,塑造高尚人格。孟子最先提出“養浩然之氣”,而且強調這種氣具有“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的特點。高新區法院精神中“守正”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守正”,出自《史記》,意為“恪守正道、堅守公平正義”。要求法官在適應外界的同時,內心要堅守法律的靈魂“公正”。氣正則人正,人正則法正。浩然正氣,是法官的一種品質、修養和操守,更應當成為一種狀態、作風和境界。養得浩然正氣,則邪氣自遠,人格自高,公正司法才有可靠保證。
三要學習處世哲學,加強作風建設。滾滾的歷史車輪,不變的價值追求,任何一個時代,良好的作風品質和行為操守永遠是社會主流價值認可的道德標簽。有史以來,廉潔就是法官所必備的品質。法官一旦失去廉潔,其維護正義與秩序的職責就會成為空談。
當前,法官隊伍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治心不力,造成良知異化,于是各種“心理疾病”開始侵入健康的肌體,影響人們的言行,甚至形成風氣。最高法院院長周強要求廣大干警:始終繃緊拒腐防變這根弦,切實把好欲望關、交友關、情趣關,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態和簡單樸實的生活作風,不被各種誘惑所動,不為各種干擾所惑。他要求的恰是目前干警隊伍管理中的難點和癥結所在。
“前鑒不遠,可以為師,深省慎行,警鐘長鳴。”高新區法院開展每周學堂,加強經常性廉政教育,以史為鏡,以案為鑒,在傳承傳統文化、加強道德信念的同時,增強了法院隊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為一支團結、充滿朝氣,講規則、守規矩的團隊。
用國學精髓提煉法院文化實質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文法相濟,以德為本,以民為先,正是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也是現代法院工作的前進方向。法院文化實質即法院精神,是法官群體品質精神的高度概括。為進一步彰顯法院文化底蘊,秉承法院優良傳統,提升司法道德良知,砥礪干警優秀品德,弘揚司法干警核心價值觀,高新區法院提出“崇法守正 立德慎行”的法院精神,不光寫在法院里每位干警的腦海里,更刻在每個人的心上。
法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依靠制度去促進。高新區法院通過科學的建章立制,建立健全預防為主、懲防并舉的規章制度,堅持用制度管院、管人、管案、管事,做到監督有章可循,治理有據可依,不斷規范司法行為,改進司法作風,促進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開展。
在法院日常管理中,我們強調求真務實,說實話、辦實事、講實效;要求干警凈化生活圈、純潔交友圈,建立良性人際關系,其價值取向與國學經典《弟子規》中要求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斗鬧場,絕勿進;邪僻事,絕勿問”等如出一轍。
借國學經典豐富法院文化元素
旗幟指引方向,文化樹立形象。國學經典文化的內涵在于以人為本,高新區法院以傳承國學經典文化推進作風建設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新區法院倡導司法干警學習國學經典,用文化從道德上約束每位干警的行為,讓其從“不敢犯錯誤”到“不愿犯錯誤”。從而在嚴格管理中強化法院精神,在文化學習中扼殺犯錯念頭,塑造高新區法院良好形象。
法院文化涵蓋立案文化、審判文化、執行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廉政文化等元素。我院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創新舉措,力爭在管理文化和廉政文化上求突破。
(一)創新管理文化規范隊伍建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中記載道:“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科學制度的建立,在于沒有任何借口的執行。而執行的關鍵,在于領導者的表率帶頭作用。為了有效預防當前一些機關單位中存在的“庸、懶、散”的通病,廣大人民群眾詬病的“衙門習氣”“官老爺作風”等負面形象的產生,高新區法院院黨組把樹立積極向上、廉潔自律的法院形象,擯棄懶散拖延的作風,嚴肅工作紀律作為法院工作的頭等大事。一是檢查干警出勤情況,高新區法院院黨組以身作則,實行人人指紋考勤,對未考勤又不能說明情況的人員予以通報批評;二是在全院干警大會上重申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強調全員遵守,有章必循,違章必究;三是定期進行紀律作風專項檢查和審務督察,通過明察暗訪,實時記錄干警違紀行為,制成錄像片,在全院大會上播放,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溝通,有效解決;四是依據《作風效能建設考核實施細則》,對部門和干警違規違紀問題實施量化積分,并與部門和個人評先評優、盡職晉級掛鉤。
(二)創新廉政文化敲響自律警鐘。一是通過警示教育、開展經常性廉政教育,以案為鑒,教育廣大干警,學會算政治賬、經濟賬、名譽賬、家庭賬。“前鑒不遠、可以為師,深省慎行、警鐘長鳴”,真正讓每一位干警的靈魂產生觸動,自覺抵制各種誘惑,提高拒腐防變能力,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線。二是加強以“教育、監督、防范”三位一體的廉政文化建設的制度建設。根據全國法院加強紀律作風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就當前法院干警存在的問題,“照鏡子,正衣冠”,以黨章為鏡,結合他評與自評,強化他律和自律,制定整改措施。三是廉政文化傳播。建立廉政文化展廳,“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通過廉政文化故事、楷模、警示名言等,傳承傳統文化、推廣廉政道德信念;開設廉政手機短信平臺,定期以短信形式,提醒和教育干警不忘廉潔本色;借助公共場所視頻載體,循環播放廉政教育宣傳片,強化干警廉潔從政意識;制作文明用語工作牌,時刻提醒干警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加強文明司法的意識。四是設置廉政談話室,落實廉政談話制度,通過任前談話和誡勉談話,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醒注意,把苗頭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五是建立干警廉政檔案制度。對干警的審判工作、作風建設、遵章守紀、信訪投訴、獎勵懲處等情況進行認真登記,并且做好各項檢查登記記錄,做到一人一檔。
在嚴格保障工作紀律的同時,狠抓案件審判質量。依托立案窗口,推進訴訟服務中心建立;開展庭審規范化服務,提高群眾滿意度;落實執行公開制度,穩步推進司法公開;建立微博、微信平臺,加強與當事人的溝通互動;聘請司法公開監督員,拓寬外部監督渠道。通過一系列工作的推進,加速了案件審判的進度,保證了案件審判的質量,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審判工作有了好勢頭,執行局發揮團隊作戰的作風,全面加快執行工作的進行。
泰州高新區法院一系列工作的開展,打造了一個良好的開局之勢,各部門通力合作,重拳出擊,打出了嚴明紀律之風,打出了人民群眾滿意的名片,在創建醫藥高新區首批“廉政文化進機關”示范點創建工作中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