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生活中一直扮演著多重角色,剛正不阿的法官、善解人意的妻子、團結上進的同事,但無論那一種身份也比不上“媽媽”這個身份的分量更重,因為她不只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她就是昆山市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長紀珍,江蘇省首屆“十佳女法官”、江蘇省“三八”紅旗手、蘇州市“十佳維權標兵”、“2001-2005年江蘇省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個人”,2008年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授予個人二等功。

作為少年庭的庭長,在審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時,紀珍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寓教于審、懲教結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積極探索創新適宜青少年身心特點的審判方式方法,先后推出了“圓桌審判”、“召回感化”、“緩刑聽證”和“成年告誡”等特色工作,切實保障青少年權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審理中她嚴把主體關,因為年齡直接關系到案件法律的適用和刑罰的輕重,為了查明一個孩子的真實年齡,她曾經不畏兩天一夜的艱難歷程,遠赴安徽調查取證,終于查清少年犯王某因外出打工由當地派出所改動過戶籍年齡的事實,及時避免了對王某的重大錯判,并針對該地公安機關戶籍管理混亂發出了司法建議,切實維護了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為使緩刑的孩子真正走上正途,紀珍堅持對判處緩刑的少年定期開展“召回感化”,相繼舉辦了“我和小樹一起成長”、“我為爺爺奶奶盡點孝”等主題活動,教育感化失足青少年,引導他們走回正道健康成長。在她的幫教下,曾經犯過罪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學會了見義勇為,有的學會了助人為樂,更多的孩子在她的愛心澆灌下,找回了自我、獲得了新生,孩子們都親切的叫她“紀媽媽”,而對于紀珍來說,看著曾經犯過錯的孩子如今一個個成材是她最大的欣慰。

生日蛋糕,彩色蠟燭,歡聲笑語,很難想象這溫馨的一幕竟發生在看守所里,而這一幕的7名主角竟是7名剛滿或即滿18周歲的少年犯,而前來為他們慶祝的不是別人,正是依法審判他們的昆山法院少年庭庭長紀珍,這是今年1月份她為7個孩子舉行的集體生日慶祝,她用這種特殊的方式關心的她的每一位孩子。每年春節,她都忘不了還有一群不能回家孩子,于是多少年她默默地履行著一個“媽媽”的責任,給他們送去棉衣棉被、學習用品,送去關愛與祝福,送去信心與希望。

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孩子,審判工作之余,紀珍又組織和帶動全院整體爭創“青少年維權崗”,使全院對未成年被告人或當事人給予關注,并先后設立多個維權聯系點,在兩所學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她自己還擔任多所學校的法制副校長,帶領學生組織模擬法庭,舉辦主題班會,利用周末給孩子們上上法制課,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2003年昆山法院獲得了全省法院“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少年庭成為“昆山市未成年人校外德育教育實踐基地”。

生活中,紀珍還是一個“愛管閑事”的人,她經常愛到自己家附近的網吧溜達溜達,看看是不是有背著書包的孩子,“有的話就把孩子叫出來,再把網吧老板教育一通。”她還向工商局舉報過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的網吧。她從審判實踐中總結出未成年犯罪原因多由網吧游戲引發,遂通過院里兩位政協委員向市政協發出“遏止青少年犯罪是創建平安昆山的重中之重”的提案,同時佐以數據和實例,提出司法建議,引起全市對這一問題的普遍關注,她還親自參與到文廣局就此開展的網吧集中整治。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許多人都夸贊的法官媽媽,在自己兒子眼里卻不是一個“好媽媽”。已經20歲的兒子,這樣評價紀珍“你是一個好法官,但你不是一個好媽媽。”因為這個媽媽不是普通的媽媽,她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更多孩子身上,甚至周末都不能陪自己的兒子,但兒子口頭上雖有怨言,心理卻以這個媽媽為自豪。

只要心里想著孩子,她就有用不完的“金點子”,這就是昆山法院少年庭庭長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