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法庭的背后-江蘇省沛縣大屯人民法庭
作者:劉麗麗 發布時間:2007-08-16 瀏覽次數:2988
“我們要讓‘中國十佳法庭’”這面鮮艷的旗幟一直飄下去,這需要我們法庭的每一個同志竭盡全力、精誠團結”,大屯法庭庭長王詩鑰在一次全庭人員會議上這樣說。2004年12月,大屯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中國十佳法庭,至今已經三個年頭了,這三年期間,法庭的每一個同志,每一天都在這面光榮旗幟下努力著。大屯法庭連續三年結案率最高,調解率最高,被當地人親切的稱為“百姓家的法庭”。
親情演播室
大屯法庭在一項項榮譽下沒有止步不前,在歷任庭長的帶領下不斷探索、創新,尋找調解新路子,邁出辦案新步子、建設和諧新村子,連續三年結案率最高,調解率最高,巡回辦案數量最多,提供法律服務次數最多,收到感謝信最多。
“法庭開設這個親情節目真好,讓我們感受法律的威嚴,更感受到了法律的溫情。所謂一日夫妻百日恩。現在才明白,夫妻之間最重要是要互相尊重,彼此珍惜。我們兩人之間也沒有多大矛盾。是大屯法庭的法官挽救了我的家庭,我感謝你們。”原告許某在寄給法庭的感謝信中這樣寫到。
近日,大屯法庭的干警們犧牲休息時間在網上搜尋一些典型案例制作成光盤,讓前來參加訴訟的當事人觀看,這些案例大多都是“親情短片”。很多當事人在看節目的過程中,受到了啟發和感動,特別是離婚案件,很多當事人在剛到法庭時雙方關系非常緊張,矛盾突出,在看完節目后,大家都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冷靜了很多。當事人紛紛夸贊大屯法庭是“親情演播室”,大屯法庭的法官們讓冷硬的法律變得充滿溫情。
家和萬事興
大屯法庭的同志們把“公正、文明、廉潔、高效”的大道理融進了手頭的每一件小事情,為老百姓節約每一分錢,為老百姓耐心的解決好每一個糾紛,關心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以寬厚的胸襟、睿智的頭腦、溫暖的話語為當地百姓耕耘出一片和諧的土地。
最近60歲的老漢賈梁常樂呵呵的,他那個曾經破碎的大家庭又重新團圓了。2006年12月賈老漢的父親去世,留給五個子女3萬元錢,由最小的兒子賈林領取出來并且以賈林的名義暫時存入銀行,存折由賈梁保管。2007年2月,賈家老二老三提出要分掉這筆錢,賈梁就去銀行取錢,結果發現存折已經被賈林掛失并且將錢全部取走了。賈家老二于是將賈林告上法庭。
姚繼東法官接到此案后了解到賈家兄弟五人早已經斷絕往來,并住在不同的地區,仍按照程序通知其他兄弟三個參加訴訟。來到法庭后,兄弟五人誰也不愿挨著誰坐,彼此橫眉冷對,氣氛僵硬。姚法官耐心的分別給他們講解法律,開導思想,了解到因為給父親買墓地出的錢數量不同才引發了這場風波,使本來就已經不睦的關系雪上加霜。姚法官從孝敬老人、骨肉親情方面入情入理、滿懷關心的勸解他們不要因為一點錢就傷害了同胞兄弟的感情,說:“老人不在了,世界上只有你們五個人流著相同的血,并且你們又都住在不同的城市,應該互相牽掛才對,你們怎么能把彼此當成仇人呢?”賈林最先流下了眼淚,并且讓他的妻子回家拿錢當庭履行了他的義務,賈家老大和老二都放棄了該分的錢,贈與了家庭條件不好的老三。終于,兄弟五人的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這個破碎多年的家終于團圓了。
和諧新篇章
大屯法庭開設“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專用窗口,設立“涉農案件”審理合議庭,對涉農案件快速立案、快速審理、快速結案。種種舉措的推出使當地的農民能夠在一片公正、便民、利民、親民、護民的司法環境下和諧的勞動,創造財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2006年10月,大屯法庭受理了邵某等五原告訴被告李某一般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五原告響應楊屯鎮政府的號召,自籌資金開挖魚塘,挖好后一直養魚至今。2006年9月23日二被告租用他人的挖泥船強行將原告的魚塘圍堰挖開一條長12米左右,深達2米以上的缺口致使原告所養兩年的魚大量游走,損失嚴重。原告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并賠償原告損失3000元。看似簡單的案情背后卻存在著一個復雜的關系。
本案表面上是原、被告之間的侵權之爭,實則為原、被告對本案訴爭的土地的使用權之爭。本案中,一方面,五原告只是根據鎮“三干會”精神,開挖并使用該塊魚塘,但其承包土地的程序不完備。同時,從被告與楊屯鎮張街村1?5組簽訂的土地承包協議中看,該協議沒有明確的規定具體承包土地的范圍,五原告的魚塘是否是在該土地承包范圍內尚不明確,因此目前該塊土地的使用權尚不明確,原、被告雙方發生的爭議應屬土地使用權的權屬爭議。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應當做出駁回訴訟請求的裁定,該案承辦法官吳越一向堅持案結事了的辦案原則,他不能放任這個糾紛又回到社會上去,于是他邀請原被告雙方、鎮相關領導與土地管理局的相關同志來到審判庭商議解決之策,最后終于達成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一個可能造成更大矛盾的糾紛在他的調解下圓滿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