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基層法官,要有一顆愛民之心”
作者:何春中 發布時間:2010-01-20 瀏覽次數:2160
陳燕萍1988年考進江蘇省鹽城市城區法院,1990年調到靖江法院,在機關從事立案信訪工作。得知基層法庭案多人少,她兩次打報告,要求去基層工作。1996年春,陳燕萍如愿以償,從此一干就是14年。
陳燕萍在法院工作21年,在基層法庭工作14年。她體會到:當好基層法官,就要有一顆愛民之心,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
她有著金子般的愛心
2002年,7歲的殘疾女孩何小敏,在爸爸患癌癥去世,媽媽離家出走,爺爺、奶奶年邁的情況下,不得已把媽媽告上法庭。
承辦此案的陳燕萍,雖想方設法讓小敏的媽媽撫養小敏,但還是被媽媽無情拋棄??粗∶裟菑埍荒[瘤擠壓得變了形的臉,聽著小敏“我要媽媽”的撕心裂肺的呼喊,陳燕萍摟著小敏說:“孩子不要哭,以后阿姨就是你的媽媽,法院就是你的家!”
從此,陳燕萍數年如一日地照顧著小敏,把她當做自己的親生女兒來養。
陳燕萍定期為小敏送來衣服、學習用品和生活費用。為早日醫好小敏的病,陳燕萍還多方籌措資金,最終在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資助下,小敏成功地摘除了面部的全部腫瘤。懂事的小敏在作文中寫道:“法官陳媽媽給了我新生,我長大后一定好好工作,報答社會和陳媽媽。”
熟悉陳燕萍的同事都說,關愛小敏只是陳燕萍關愛百姓的一個縮影。有多少失去生活信心的當事人,在她的鼓勵幫助下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有多少老人在她的努力下重新有了生活的著落!有多少不孝之子在她的感召下良知被喚醒!
“有話慢慢說”
靖江市法院審判員劉漢江和陳燕萍曾經是同事。他對陳燕萍印象最深的是16個字:“謙虛地聽、耐心地答、審慎地思、公正地判”。“有話慢慢說”,就是陳燕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陳燕萍說,當事人來到法庭往往難以理性表達,需要一個情感宣泄的過程。作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氣,耐住性子,聽當事人把話講完。法官通過傾聽,可在法官和當事人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橋梁,減輕當事人對法院、法官的消極抵觸情緒;還能了解當事人的心結在哪里,可以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點,為順利化解糾紛奠定基礎。
一次,一位當事人朱某來回十幾遍闡述自己的訴訟理由,旁邊的人聽得都打起了瞌睡,而陳燕萍卻是靜靜地、耐心地聽著他訴說,細心思考矛盾的癥結和根源,很少打斷他的講話。
直到朱某沒有新的理由需要說明時,陳燕萍才向他講起法律規定和處理方案。沒等陳燕萍講完,朱某就說:“陳法官,你怎么說怎么好,你是第一個完完整整聽完我的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
在辦案中,陳燕萍總是以特有的細心、耐心和同情心,在法、理、情之間尋找結合點,準確切入案件,把握案件的走向,對癥下藥,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人和。
“作為一名法官,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陳燕萍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的基層工作使她認識到,法官除了要有一顆愛民之心,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大局意識,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陳燕萍所在的靖江市,位于長江三角洲,是蘇中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群眾的維權意識強,勞資糾紛、房地產案件相對較多。
2008年下半年,當地一家民營企業的13名員工,因為養老保險的事兒把企業主告上了法庭。陳燕萍擔心,此案如果急于處理,會引發群訪性事件。于是,她和同事們多次到這家企業調研,查明是非,安排企業領導跟這13名員工分別對話。
調解那一天,陳燕萍從早上8點談到晚上8點。那天她本來就感冒發燒,扁桃體發炎,最后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只得用打手勢來處理矛盾。陳燕萍直到最后一名職工算完賬簽上字,才和同事離開,避免了一起群訪性事件。
這家民營企業由于對員工的補償分期兌現,又獲得了生產自救的條件,如今更加興旺了。
2007年上半年,轄區發生一起因新建學校涉及30多戶村民的拆遷案件。部分村民對補償方案不滿意,出現集體阻工和聚眾上訪的征兆。如果不迅速妥善處理,不僅學校建設無法按期完成,還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和黨群關系。
陳燕萍接手案件后,立即帶領同事挨家挨戶地做工作,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耐心講解法律法規,協調解決群眾困難,為拆遷村民爭取合法權利。
為解決一名村民的建房困難,她多次往返有關部門幫助辦手續,籌資金。一個星期下來,陳燕萍人瘦了一圈,滿嘴起了血泡。
許多村民見了,十分心疼,紛紛表示:“陳法官是真心為我們辦事,她的話我們聽。”
一起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案子就這樣得到了協調解決,為新建學校校舍如期完工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