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所特有的政治優勢和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是共產黨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共產黨最基本的一條經驗是一刻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在“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基本理念的教育指導下,人民法院要密切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杜絕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現象的出現,必須戒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官僚主義,努力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心為民想、情為民系、利為民謀的司法情懷。

 

求實效,戒形式主義。俗話說,形式主義害死人,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司法審判工作中。大到政治生活,小到工作態度,包括思維邏輯、辦事原則、行為方式,各種形式主義的東西經常碰到,甚至習以為常,集中表現在習慣于文來文往,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滿足于出臺幾個文件、制定幾項制度,工作常常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難以落實到行動上;一些極具創新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工作制度、便民措施常常一曝十寒,如巡回審理、流動立案、網上立案等等,不能建立長效機制,一以貫之;片面追求結案率、執結率、調撤率等質效指標的升降,可能影響辦案質量,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給當事人造成訟累。反對形式主義,從來不是反對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之下的內容是否能夠產生現實效果,真真切切地為民辦了事、辦好事。轉變形式主義作風,要做到工作不虛、不空、不偏,把心思和精力用到為群眾真抓實干、辦好實事上,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用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勤眼腳,戒享樂主義。享樂主義,不僅僅指公務活動、生活方式上講排場、比氣派,追求物質享受,更是指工作態度上拈輕怕重,安于現狀,害怕吃苦,不立新目標,缺乏新動力,陶醉于已然取得的成果,表現為一種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享樂主義的存在,導致干警消極被動地應付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法院整體工作的推進收效甚微,進而給群眾造成不作為的壞形象,損害了黨群關系,逐漸侵蝕了司法在群眾心中的威信。克服享樂主義,眼要勤,對新形勢、新問題具有較高的敏銳性,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毛澤東同志曾講:“閉著眼睛在那里瞎說,這是共產黨員的恥辱。”發現群眾對法院各項工作機制的意見和建議,發現當前在群眾中存在的突出的務須解決的問題,發現群眾對司法最迫切的需求和期待,“眼盯著群眾的飯碗,心想著群眾的米缸”,司法為民需要眼見為實,需要聚精會神;腳亦要勤,接好地氣,不紙上談兵,不走馬觀花,一步一個腳印,深入基層、融入群眾行法制宣傳,搞調查研究,作司法調解,聽民之所求、察民之實情,順民之意愿。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情誼,排除畏難情緒,經常到困難多、矛盾多、群眾意見大的地方去問良策、尋出路,直接面對面地接觸基層干部群眾,掌握第一手、最真實、最客觀的情況。

 

強服務,戒官僚主義。官僚主義是一種以權力本身作為權力運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背離黨性、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高高在上的思想意識和工作作風。作為官場上的一大陋習,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有:崇拜權力,一心追逐個人的權力和政治前途,不顧群眾的感受和意愿;做官老爺,作威作福,或不懂實際、胡亂指揮;敷衍塞責,推卸責任,或好話說盡,一件不做。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八屆二中全體會議上曾提出:“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應該認識到,當今法院的職能已經從過去單純強調審判案件逐漸延伸到提供司法服務、化解社會矛盾等多個方面,人民法院不僅要克服官僚主義作風,更要能解民憂、釋民惑、維民權,真心、耐心、細心地服務群眾,這對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發揮訴訟服務中心的訴訟指導、法律咨詢、司法救助、案件查詢、材料轉接、約見法官、判后答疑等職能,接待當事人和上訪群眾忌“冷、橫、硬、推”;案件審理不拖沓、不偏倚,適用程序井井有條,裁判內容公平公正;執行工作迅速及時,嚴禁法官推諉扯皮造成“執行難”。人民法院要破除官僚主義的衙門做派,必須著重解決在人民群眾利益上不維護、不作為的問題,自覺貼近群眾、服務群眾,讓人民法院成為親民、愛民之典范。

 

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人民法院要時刻警惕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始終保持對群眾的濃情厚意,不斷提升司法能力與司法作風。“得民心順民意則興盛,失民心拂民意則衰亡”,法院干警在“為民務實清廉”的宗旨下需要多“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走群眾路線,永葆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