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環境待久了,待習慣了,有些事情就變得“自然而然”,繼而“理所當然”。對于“理所當然”的事,我們便不持懷疑。或許,只有跳出這個環境,再來看這個環境,以及當中的自己,才能有所頓悟。就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在遇到不便收拾的妖怪時,偷偷溜出自己的肉身,“哧溜”地跑上天去尋救兵了。我若有這般能耐,定要跑出來細細打量下自己:站的地方是否合適?身上的制服是否合身?胸前別的法徽上的天平是正是斜?……

 

遺憾的是,我們做不了孫悟空,不會這分身術,所以難以理解這“理所當然”背后的隱憂。幸好,我們所處的環境并不單一,我們對于另一個環境中的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不以為然,就像別人認為我們的理所當然是如此不堪一樣。我們去醫院看病時,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有沒有相熟之人,與主治醫生拉不拉上關系,是否需要請客吃飯,要不要準備紅包?細細究來,這是我們對醫生這一神圣職業的罪大惡極的褻瀆。但其實,這也來源于公眾對于醫生醫德信任的缺失,來源于人民心中醫生形象的減損,最根本的,這一切都源自于醫生不良作風曝于社會道德標準的陽光下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這些現象并不僅存于醫院,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已經走樣,似乎沒有熟人就難辦事,找不到人就辦不成事。

 

常有人把法官比作醫生,那么作為治療社會疾癥的醫生,法官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如何呢?猶記得2010年湖南永州發生的槍殺法官事件后,不少網民竟在網上評論“殺得好”,很多法官覺得既委屈又憤怒。誠然,這可能是一些素質不高的網民逞一時口舌之快,也可能是曾遭受司法不公的少數人的義憤之詞,但這在一定程度上,這也能反映出法官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我們的法官在憤怒的同時,是不是能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呢,是不是能站在罵你之人的角度看看你自己該不該罵呢?

 

我們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法官:吃他一頓飯不要緊的,收他一條煙沒什么問題,請我去娛樂娛樂也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我到底幫他辦成了這么大的一事兒。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出力了,別人應該給些好處。久而久之,再有人到法院打官司時,就恨不得找遍自己近親遠親干親看能不能跟主審法官扯上關系。找熟人、打招呼,請客送禮,當你習以為常的時候,有些風已經透出墻外了。或許你并不知道,你的這些不良作風已經損壞了你在民眾心中的形象,損壞了法官隊伍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如此,法院何來的公信力?

 

被罵并不是壞事,就怕自己連為什么被罵都不知道。同樣,司法公信缺失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些已經讓民眾失去信任的法官還在沾沾自喜地做“理所當然”的事。公信是一個太過抽象也太過龐大的詞,它基于形象在人們心中的積累,而形象也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們對事物的感知。法官的形象,往往又基于人們對其作風的感知。近期,因上海高院法官組團嫖娼事件,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降到了一個低谷,人們心中法官的形象也大打折扣,而這些,都是由少數法官的不良作風引起。不良作風使法官在人們心中形象受挫,進而導致司法公信力下降,于是人們在訴訟中去尋求一些旁門左道,進一步腐蝕法官隊伍,滋養了法官的不良作風,如此惡性循環,但事物不應如此發展,否則終將消亡。社會需要的是良性循環,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于是,我們必須要做些改變,這改變,應當從作風開始。

 

首先,應當改變思想作風,改變認識。人的一切行為由思想主導,因此,改變思想作風是基礎。我們應當明白,人民法官所作的一切,是基于人民賦予的審判權,你幫特定人辦成的事,只能是你依法行使審判權的結果,你所獲取的,也只能是財政給予的薪酬,以及人們的尊重。法官應當居中裁判,這樣才能讓有理有據的人贏得官司,讓違反法律的人得到懲罰。人民沒有給你接受吃請權利,法律也沒有,因此,習慣并不能成為理所當然。如果你認為一件事情沒有理由去做,那么多半是不會去做的。

 

其次,應當改變學風,學以致用。思想的放松,往往是怠于學習的惡果。從最高院的“五個嚴禁”到省法院的“六項規定”,從《法官法》到《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還有許多的規章制度,都自讓而下地組織學習過,討論過,但真正悉心學習的卻很少,往往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些人“五個嚴禁”背得一字不落,違反起來卻也是一條不落,更有甚者,學習規章制度,竟是為了鉆規章制度的空子。制度的產生,是用來規范行為的,用習總書記的話說,應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人民法官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利,應當在法律的指導下,在制度的框架內。就像學時老師常說的:學會了是一碼事,理解了是另一碼事,會做了又是另一碼事。我們學習制度,是為了用制度來約束自己,不僅要學,還應該學以致用。

 

再次,應當改變工作作風,勤奮踏實。古今中外,法官受人尊崇無不是因為其出色的工作實績。很多時候,法官的判決能決定人的命運,甚至改變人的生死,如果一個重要到能決定生死的判決書中還出現錯別字或是病句,那么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這判決本身有多么準確。對于法官來說,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案件,很多當事人,會撰寫很多法律文書,法官也是凡人,以此看來,錯誤也在所難免,差錯率也許是百分之一。而對于當事人來說,有時可能一生就打一次官司,只會拿到一份判決書,你那百分之一的錯誤對他來說就是百分之百,何不踏實工作,謹慎行事?在法院內部,案多人少的窘境確實長期存在,對于法官來說,當前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勤奮。

 

最后,應當改變生活作風,健康生活。工作時是法官,生活中是凡人,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有興趣愛好,當然,這些興趣愛好必須健康合法。如像上海高院某庭長的特殊嗜好,既違反法律,又違反道德,因此,他既難存于法官隊伍,也無顏面對家人。健康的興趣愛好,會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緩解人的壓力,令人生活愉快,同時也為更好的工作提供了保障。誰能相信一個嫖客或是賭徒能夠正確地適用法律、公正地作出判決呢?

 

相較形象的塑立,公信的提升,作風的改變最為簡單,因為這是唯一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立即實現的;同時,這也是最難的,因為我們要通過作風的改變,來塑造法官的形象,來提升司法的公信力,而形象和公信,都存于其他大多數人的主觀意識中。就像在一個難以控制外在因素的環境里播下一顆種子,卻要讓它開出符合自己要求的花朵。形象的塑立和公信的提升都異常困難,需要持久的努力,而一件小事就能使之毀于一旦。但要堅信,我們播下了好的種子,定能開出絢爛之花。

 

限于猴子的智力,孫悟空在跑出身體時并沒有好好看看自己,作者便安排了他與六耳獼猴的真假之辯,看清了自己,便除了心魔。手執法槌的你,你看清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