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百姓滿意的答卷

??記宜興市人民法院交通法庭

 

   85%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得到調解,99%的案件當事人能自動履行賠償義務,每年當庭兌付金額在2000萬元以上,受害人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這是一組來自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交通法庭的數據,面對目前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交通法庭在一個審判員和兩個書記員的工作模式下是如何交出這份令轄區百姓滿意答卷的呢?

 

答案一:

調解重任在肩,關鍵要有耐心

 

   交通法庭自20047月成立以來,便確定了工作宗旨:調解為主,判決為輔。5年來,法庭的調解率始終保持在85%以上。

   “交通事故調解關鍵就是要有耐心。”現任交通法庭副庭長的錢葉平非常有感觸,他說:“這里受理的案件大多是交警部門處理不了的‘骨頭案’,而且當事人情緒激動,要有極大的耐心和說服力,才能促使雙方達成一致意見。”

   家住宜興的徐某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多年前離家出走,年幼的女兒靠徐某患病父親的微薄退休工資生活。200811月,徐某回老家沒幾天,駕駛摩托車外出時撞死了來宜興打工的陜西婦女汪某。而徐某的摩托車是無證無牌無保險的“三無”車輛。事發后,面對汪某家屬提出的高達46萬元的巨額賠償,徐某一家陷入困境。在徐某的父親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了2萬元后,家里就再也拿不出一分錢了。承辦法官了解情況后,首先做汪某家屬的工作,降低他們的期望值。同時,從徐某的親戚入手,說服他們助一臂之力。最終,徐某的親戚出面湊齊了9萬元錢。在法官的協調下,雙方達成了以11萬元了結的賠償協議。

 

答案二:

急當事人所急,關鍵是要搶時間

 

   “急當事人所急,想當事人所想。”這是交通法庭全體法官的實踐和追求。案件多,但人手有限,交通法庭除了合理安排時間、因案制宜展開工作外,還要時常加班加點搶時間。法庭成立以來,案件每年遞增,去年一年共結案456件,而法官平均辦案周期僅5天左右,最短的用了1天時間。

   年僅7歲的小秦是老秦的寶貝孫子,幾年前不幸喪子的老秦把領養的小秦當親孫子般疼愛。去年12月,小秦被冒失的肇事者過某撞傷入院治療。出院后,為了不讓小秦的功課落下太多,老秦花錢請老師為他補課,還請假在家照顧孫子。老秦估算了一下,為此自己損失了3萬元。今年87日,法庭受理了此案。老秦的態度很強硬,向法庭要求一定要對方賠,還稱自己沒空來調解。而過某則把希望寄托在保險公司身上,也不愿調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走法律程序進行司法鑒定,不僅審理時間長,而且又要給當事人產生其他費用。于是,法官一方面到法醫處咨詢,另一方面為小秦申請援助律師,并征得被告方同意提前進行開庭,后判令保險公司支付小秦醫療費、營養費等共計1.5萬余元。同時,法官又通過庭外工作,說服過某同意另外補償小秦2500元。一周后,老秦爺孫就獲得了令他們滿意的賠償,臨走時老秦悄悄放下1000元錢以示感謝,被法官發現并及時退回。

 

答案三:

構建訴調對接平臺,關鍵要有想法

 

   為更加公正高效地為當事人處理矛盾,交通法庭沒有止步不前,又提出了“訴調對接”的工作目標,與公安交警等部門密切配合,不斷創新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審理機制,形成了“一個平臺、一個窗口”的工作特色。

   法庭和交警大隊就業務交流、信息反饋、疑案會診等方面達成共識,并在實戰中貫徹落實,充分做到互通有無。承辦法官遇有疑問,會在第一時間找到承辦交警,咨詢責任認定原因,調卷查閱原始材料。交警在處理時遇有一些承擔責任主體、保險法等方面的疑問,會向法官請教,或者引導當事人到交通法庭進行咨詢。5年多來,交通法庭接受了1萬余人次的群眾咨詢,大大緩解了交警部門的壓力。

   法庭還與當地各保險公司定期展開座談調研,就加大調解力度、保險公司調解參加率等常見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并就保險公司一些與法律沖突的內部執行規定問題提出司法建議,有效減少了當事人為理賠多跑或難足額獲賠的現象,受到了當事人的好評,真正做到了案結事了。(張宏偉 吳杏萍 )

 

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