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從這里起程,四十歲重歸“故里”,法庭舊貌換新顏,而我也由一名青澀稚嫩的法律工作者成長為成熟的法官。離開基層法庭近十個年頭后,組織將我派遣到時堰法庭擔任庭長。當我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往昔的點點滴滴如電影般浮現眼前,令我百感交集。

1989年,我走出了校門,跨入了法院大門,組織分配我到位于縣城西南角的時堰法庭工作。奔赴工作崗位的前夜,我徹夜未眠,興奮地憧憬著嶄新的人生。可當我背著大包行李,卷著褲管走過泥濘的土路站在法庭大門前的時候,眼前的一切卻讓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這就是我想象中莊嚴肅穆、高大威嚴的法庭嗎?三間低矮的磚房,兩間既調又審還辦公,另外一間則擠了四名干警住宿。外出辦案,幾十里取證路都靠一副輪子、兩條腿。沒有食堂,晚上辦案回來,兩個饅頭就咸菜。晚上沒電沒水,夏天點煤油燈,洗冷水澡,被蚊子咬得滿身包更是常事。硬件上的匱乏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可軟件上的近乎空白卻是一道難越的坎。全庭8人中,只有一個政法學校畢業的中專生,其余要么是軍轉干部,要么是“半路出家”。法官、當事人一問一答,當事人不知有何權、如何維權,法官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很難站到真正公正的立場,最后是吃了力卻兩邊不討好。白天,大家分頭行動,上門談話,登記財產,和司法所、村委會共同調解或者開庭。晚上,又緊張地翻書通案,第二天再現學現賣……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一年平均結案才七八十件。在時堰法庭的十個年頭就這么一塊又一塊石頭“摸”過來,記不清磨破了多少鞋,流下了多少汗,擦干了多少淚,可當我回憶這一切的時候,心中并沒有一絲的酸楚和怨恨,有的只是滿懷的欣慰和感恩。如果沒有這十年的吃苦鍛煉,沒有這十年的學習鉆研,沒有這十年摸爬滾打的實踐經驗,沒有這十年與老百姓心貼心的交流溝通,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我就不會像今天這樣有動力追求,有智慧創新,有底氣堅守。

二十年注定是一場重生,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人民法庭亦破繭成蝶。2009年,擔負庭長的重任再次踏上這方熟悉的土地,我頓覺眼前一亮。如今的時堰法庭已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式法庭”,三面環水、綠樹掩映、曲徑通幽。三間磚房變成了五層大樓,順著高高的石階拾級而上,莊嚴敬畏感油然而生。大法庭、小法庭、調解室、資料室、會議室一應俱全。人人配備電腦,辦公自動化。兩人一間的宿舍寬敞舒適,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建立了廉政食堂,吃飯不再成為問題。調查、送達有警車來回,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我感嘆,年輕后生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增長、交往頻繁、法制程度提高,基層法庭接案數量大幅上升,提高審執效率成為必然。加之,社會利益格局多元化和公民維權意識的增強,傳統審判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公正高效成為中國司法的全新價值追求,我問你答的糾問式審判所植根的“官本位”文化被“民本”思想所取代,控辯式審判方式使法官擁有了絕對公正和超然的第三人地位。訴訟一步到庭,由當事人舉證,對沒有爭議的事實予以認定,通過雙方當事人訴訟言詞對抗當庭解決訟爭,大大提高了審判質效。近年來審判管理改革在全院范圍內有條不紊地展開,規范、科學、高效的理念植根于我們每位干警的內心。雖然糾紛的數量多了,類型雜了,可審判的理念新了,效率高了!

法官的文化層次大大提升,新招干警均為本科以上學歷,老干警也通過繼續教育提高了學歷水平,全院干警擁有本科學歷以上的達到96%。院黨組高瞻遠矚,創造性地啟動一帶一“引航工程”,發揮了資深法官的智慧激情,助推了一批年輕人走上一線挑起大梁。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樣寬廣的成長展示平臺令我這不惑之人羨慕不已。法院文化建設如火如荼??廉政文化、家園文化、職業尊榮建設常抓不懈。如今的法庭就是我們的家,這里有我們的精神家園,這里是我們的情感歸宿,每個人的追求都和法庭的命運息息相通,從前那種心涼半截的感覺年輕一輩再也不會有了。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一切似乎都在變,但有一種堅守始終沒有變,那就是走家串戶服務基層、服務發展的宗旨,真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信念和親民、便民、利民的作風。變的是環境,是理念,不變的是精神,是信仰。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惜今朝,豪情滿胸懷;望明日,藍圖星野闊。堅守在基層一線的法律人,愿咱們二十年后相會,再看往昔,把盞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