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蠶”的官司
作者:梅小薪 楊小英 發布時間:2009-07-10 瀏覽次數:1277
老爹六十開外的樣子,神情沮喪。見到我,劈頭就問:“你們能不能給我立案處理?我可是損失不起啊,家里還等著用錢呢。”
看情形,老爹是遇到了什么難事。我把老爹讓進辦公室,請他坐下慢慢說。老爹這才嘆口氣,訴說起他的遭遇。
原來,老爹姓張,老伴身體不好,兒子在外上大學,家庭負擔比較重。因為養蠶時間短,收效快,張爹就決定養“兩張紙”桑蠶。看著一只只蠶兒長大,馬上就要“上山”結繭了,張爹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為家中人手少,每次喂蠶都要花很長時間,張爹就想了個辦法。他曾見過別人用漁網“提蠶”,既省力又省時,心想這個辦法倒不錯。
說干就干,
聽張爹一說,我這才明白,敢情車后面馱著的就是“肇事”的漁網啊。
我很同情張爹,但我明白,打官司要講求證據的。張爹說蠶兒是因為漁網的原因致死的,需要舉證。聞聽此言,張爹手指車后座,說:“還需要什么證據?我這就是證據!”說完,氣沖沖地出門把捆著的漁網解開。這下臭味更濃了,原來里面包著的是一大堆死蠶,我們開始聞到的臭味就來自這兒。
張爹要求法庭給他立案處理,并立即給他進行證據保全。我心想,這個可怎么保全呢?天氣炎熱,蠶兒已經死亡,腐敗后臭味撲鼻,用冰柜保存吧,成本又太高了。況且,該案一旦進入訴訟程序,若王某拒絕賠償,則必須依靠司法鑒定,才能確定蠶的死亡原因,在短時間內案件肯定結不了。
目前農村正時值農忙季節,糾紛不及時解決,老人心里該有多著急啊。請示庭長后,我決定采取訴訟外調解。
我告訴張爹,我們不用他交訴訟費,先去找王某進行調解,爭取給他挽回損失。不交訴訟費就能討回公道,張爹非常高興,欣然同意訴前調解。
為了更好地與王某進行溝通,我又電話聯系了一名當地的人民調解員一同前往。
找到王某后,我首先表明了來意。王某很不以為然,蠶究竟因為什么原因死亡說不清,自己不能就這么不明不白地賠錢。要都這樣,以后生意還怎么做呀。
王某說的不無道理,再看看一旁的張爹卻更顯得可憐無助,他還指著這蠶的收入養家糊口呢。我又將王某叫到一邊,細細開導,告訴他張爹的家庭狀況。王某終于有所松動了,他提出可以把買漁網的錢退給張爹。對張爹而言,39元錢實在是杯水車薪,他要求王某賠償500元。這下王某又不干了,他覺得致蠶死亡的原因還不能確定,說不定是張爹自己消毒不嚴引起的,賠這么多自己太冤枉了。
雙方爭執不休,我和同去的人民調解員又分頭做工作。可能是覺得理由也不夠充分,后來張爹主動降低了索賠標準,只要求王某賠300元。但王某還是不答應。
一個要賠,一個不給,老這么僵持下去也不是回事。因為張爹也不能確定蠶的死亡原因,我想,起碼得補償張爹的成本吧。經過詢問,我了解到張爹買蠶種的成本不足百元,其余成本就是蠶吃的桑葉,成本也不算高。
了解之后,我建議雙方各讓一步,賠償250元。張爹同意調解方案,王某先是不同意,后來經過我與人民調解員的再三勸導,最終王某接受了法庭的調解方案,并當場履行。
拿到賠償款的張爹高興地笑了,連聲對我們道謝。看到張爹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我深感欣慰,因為我用一腔真情撫平了老人心頭的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