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成員糾紛案件增多看當代社會親情的缺失?D呼喚親情回歸共建社會和諧
作者:崇海燕 發布時間:2009-07-07 瀏覽次數:1239
中國是禮儀之邦,“夫正妻賢,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萬事興”,這些傳統思想曾經對人們的家庭觀念影響深遠。但射陽縣法院2009年受理的民一案件約有35%涉及家庭成員之間的訴訟案件,這些案件表現出人們之間的家庭親情觀念的淡薄以及當代社會親情的缺失。這些案件中占主導的是離婚案件,其余案件涉及母子糾紛、父子糾紛、兄弟姐妹之間的糾紛。
一、 糾紛的特點
這些案件往往表現在因爭奪財產的財產糾紛、因小事而互相毆打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夫妻矛盾引起的離婚糾紛等。案件當事人之間劍拔弩張、硝煙彌漫,一副不爭個你死我活誓不罷休的氣勢,矛盾難以協調,有些案件經過一審、二審程序,還申請再審,引發信訪、上訪的各種社會矛盾。案例一,射陽法院日前審理了一起不動產贈與合同糾紛,2004年母親吳某將一套商品房贈與給兒子丁某,后因母親與兒子、媳婦的家庭矛盾激化,母親要求撤銷贈與合同,但撤銷期限已過被法院判決駁回訴訟請求。法院在多次調解未果的情況下無奈作出了判決,但遺憾的不是母親要不回贈出的房子,更主要的是那難以修復的母子深情。案例二,唐某兄弟因哥哥將秧田內的雜草扔在了弟弟家的田里,于是妯娌之間互相謾罵、兄弟之間大打出手,一審法院調解未果后作出判決,弟弟上訴至中級法院,經過二審審理調解結案,但從唐氏兄弟之間的語言中能夠感覺兄弟感情難以重溫。
二、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家庭傳統親情理念的宣傳,要求每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關注家庭、重視親情。這種宣傳可以通過電視、電影、廣播、報紙等媒體進行宣傳,也可以在基層組織中開展文明家庭的評比,以激發人們的家庭親情觀念,促使人們認識到家庭作為人們的避風港和加油站,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幸福和社會的安定團結。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家庭的結構和功能也在轉變,但不管怎么變,家庭仍應是人們最重要的情感支持和現實保障。在當下的全球金融危機下,凸顯家庭的作用,以親情溫暖來融化“堅冰”,用家庭“堡壘”來抵御“寒流”,以文明小家促成和諧大家。
(二)尊重女性,維護婦女權益。女性往往是家庭的情感支柱和中心,營造社會和諧與家庭幸福,重點往往就在維護婦女的權益。讓婦女在社會發展和家庭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方面要倡導注重家庭、尊重女性的價值觀,給予女性更多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女性發展的公共服務,為女性平等地使用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創造更多機會和條件,擴大女性參與經濟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三)國家在政策上為家庭和諧提供制度化保障。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有大量改善民生的內容,像保就業、減稅等都對家庭和諧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注家庭、重視親情、尊重女性,我們就能以家庭和睦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