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清廉如水的好法官
作者:曹川 發布時間:2009-05-07 瀏覽次數:1374
關于法官的形象,我想到一件真實的事:一位農村老大爺家里被盜了一只耕牛,后來偷牛者被抓獲。案子到法院后,幾個月過去了,杳無音信。鄰居勸老大爺去催催,老大爺苦笑說:“俺光請辦案人員吃喝就花了一千多塊錢,剛丟了一頭牛,等于現在又丟了一頭牛。”這“又丟一頭牛”,蘊含著怎樣的不滿與無奈!
俗語說:“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就像三鹿奶粉事件引起整個奶業誠信危機一樣,少數法官的腐敗、不公、冷漠、機械執法等不良行為,已株連到了法官群體形象,現在很多當事人對法官采取“壞人推定”這一極度不信任態度,一個法官出事,使得所有法官都被置于公眾的質疑目光之下。代價何其沉重!那么,法官該具有怎樣的形象呢?一位哲學家曾說:“如果世界上有完人的話,法官就應當是完人。”法官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社會對法官的要求較其他職業更高、更嚴格。我覺得一名法官除應具有淵博的法律知識,高超的法律技藝,豐富的法律經驗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這些優秀的職業技能形象外,更主要的是還要具有公正、清廉、愛民、文明、奉獻這些良好的職業操守形象。其中清廉是法官良好職業形象的基本標尺。
清廉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和表征。只有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才能堂堂正正,鐵面無私;倘若心浮氣躁,見利心動,那在法律面前勢必會左右搖擺,甚至使天平傾斜,即使判決結果正確,也是對法律的褻瀆。“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勝于十次犯罪,犯罪只是破壞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破壞了水源”,提出這一至理名言的英國著名法官和法學家培根,在任職大法官的僅僅兩年期間,借審判案件之機,大肆索賄受賄,成為當時屈指可數的大富翁。一面是思想深邃、侃侃而談的法學大家,一面又是貪得無厭、言行相悖的貪欲小人,在培根心靈的天平上,卸掉的是良心和道德,在歷史的長河中,增添的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笑談。那就是,在一個不廉潔的法官手中,淵博的法律知識,高超的法律技藝,只會加重其貪財斂物的砝碼。
當然,在充滿利益誘惑的喧囂塵世中,法官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圣,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也會面對各種紛雜繁繞的關系,但既然選擇了法官這個神圣的職業,就必須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處處以清正廉潔為本。不僅為了黨和國家依法治國的事業,為了法院的事業,即便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為了自己家庭的幸福完整、為了保護自己事后免于牢獄之災,也要常懷律己之心,長思貪欲之害,長修裁判之德。
清廉的關鍵是自律自克,慎獨慎微,見賢思齊。自律要求法官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克私克欲,把個人的一言一行自覺納入法官的職業道德規范中,在人與法,情與法,權與法,錢與法等矛盾和斗爭中,經受住考驗,不作出越格的舉動。慎獨要求法官謹慎不茍,在社會公眾面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精神氣節,要謹慎結交朋友,謹慎出入社交圈。還要學習和樹立榜樣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凡是有損法官形象的堅決不做,凡是禁止法官做的,絕“不越雷池半步”。
一名清正廉潔的法官,在當事人心目中不僅僅是傳播法律的使者,還是涵養美德的楷模;他所傳播的法律,不再是枯燥、生硬的文字,而是人間的真情與溫暖;這種真情和溫暖,使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信任觸手可及,使得法官的良好形象巍然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