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無錫市人大代表來到江陰市人民法院視察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在聽取了鄭元院長的工作匯報后,人大代表們高度贊揚江陰法院“青少年維權”工作“有特色、成品牌”。

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維權工作,是人民法院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江陰法院以全面維護青少年權益為重點,以爭創“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為契機,不斷深化青少年維權司法體制與工作機制創新,努力推進青少年審判事業的發展,切實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自2006年被授予江蘇省優秀“青少年維權崗”以來,江陰法院不斷加強青少年維權工作,形成“六大特色”。

特色一:規范保護,青少年維權機制有創新

江陰法院專門成立了青少年維權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制定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規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刑事審理中運用“一案八表”實行案件管理,使整個維權工作可見可查。其中的《量刑情節量化表》可以促使每名法官在對被告人量刑時理由正當、平衡,不遺漏影響量刑的因素,對法官良好的量刑方法、步驟、思維起到推進作用。

在全面維權的理念下,江陰法院實行全院聯動,設立專用窗口,專人立案,公布專用熱線電話,專人信訪接接待。凡是涉及青少年追索撫養費的案件,要求在一個月內審結。對案件中經濟確有困難的未成年原告,立案時優先考慮緩交、減交、免交訴訟費用。司法救助基金向未成年人傾斜,兩年來,發放救助基金71人次,50萬余元。

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實行特殊保護、優先保護。16歲安徽籍少年祝某被刺傷腹部,沒錢住院治療,露出體外的大腸,只用一只塑料袋兜住,少年庭即將分案起訴的刑事案件中的附帶民事部分進行合并審理,優先進行民事調解,三名被告人的親屬被深深打動,舉債支付了賠償款共計10萬元。從立案到賠償到位僅用了10天時間。

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不僅在刑事案件中,民事審判及執行工作中同樣有很多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為此,江陰法院全院聯動,從立案、審理、執行等環節全面維權、全程維權、全員維權。

特色二:平等保護,在依法審理中維權

隨著江陰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流入,外來務工人員已超過70萬,據統計,外來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達80%,他們中大多數是初犯、輕罪。但是在刑適用上,由于外來人員流動性大,監管不易,一度成為制約對外來犯罪未成年人的適用緩刑的瓶頸。

為解決這一難題,江陰法院審前對外來未成年被告人進行再犯風險性評估,通過各種調查方法收集被告人犯罪前后的相關情況,為適用緩刑打下基礎。2007年江陰法院對外來未成年犯宣告緩刑率達到35%以上。其中絕大多數留在本市就業,納入本市社區矯正體系考察矯正,三年內重新犯罪率僅占1%

江陰法院少年庭敢于實踐,實行對未成年人年齡事實庭前查實認定,為未成年人多設一道避免“傷害”的防護欄。四川籍被告人陳某某涉嫌盜竊罪,作案時未滿18周歲,其供述稱有一哥哥,但其母親卻只有34虛歲,面對疑問承辦法官調查被告人父母,得知其為到江陰打工而冒用哥哥名字申領了身份證,從而查明真相,避免發生錯判,挽救了兄弟倆的前途。

特色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維權

江陰法院充分整合社會資源,使青少年維權工作形成合力。在社區、學校等地建立維權聯系點,向市民發放維權聯系卡。在江陰市五家民營企業設立了“未成年人關愛教育基地”,為那些犯罪情節較輕無羈押監禁必要,但缺少監護條件,取保候審回原籍又無法承擔訴訟期間往返費用的少年提供住所、承擔臨時監護責任,宣告緩刑后就地安置就業接受社區矯正,以使外來未成年被告人獲得平等的取保候審權和非監禁刑保護權,為降低羈押率開辟新徑。

兩名云南籍少年陳某和徐某打架斗毆致人輕傷,兩人因取保候審無住所,離家遙遠往返訴訟無力承擔路費,父母在云南又生活貧困,于是被安排在關愛基地候審,候審期間表現良好,后來均被判處緩刑。判決后,兩少年均表示不愿回原籍接受社區矯正,希望能留在江陰繼續接受改造。于是承辦法官積極聯系關愛基地的企業,最終幫助兩人在企業安家就業。如今,承辦法官定期都會去企業看望陳某和徐某,對他們進行幫教,而陳某和徐某也表示愿意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法官對他們的關心。

特色四:司法救助,情法交融伸援手

審后堅持延伸幫教不放松。少年庭法官每年一次到服刑場所回訪幫教少年犯,贈送他們生活學習用品和精神關懷,對他們進行心里疏導,幫他們消除顧慮。與社區矯正機構建立信息聯絡機制,向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提供培訓和指導,對矯正對象實行動態跟蹤、集中回訪、個別干預、定期測評制。

山西少年石某在江陰某大型企業工作期間,因一時貪念盜竊工友錢財,案發后被石方除名。少年庭根據其犯罪情節結合悔罪表現,對其免于刑事處罰。石某雖重獲自由,但失去了工作,回原籍后閉門不出,父親向少年庭的求助,承辦法官隨即與石某原單位溝通,幾次碰壁仍不灰心,最終感動廠方,給了石某三個月的試用期。如今,石某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每年可以拿四五萬元的工資。

特色五:法制教育,全程感化前置預防

江陰法院在審理未成年人案件時,寓教于審,注重全程教育、感化與挽救,通過“七個一”的做法,強化對未成人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人生觀教育。

江陰法院不斷拓寬維權渠道,致力于從源頭上預防青少年犯罪。開展系列法制宣傳教育活動,2003年以來已面向學生和家長開展法制講座100余場;與關工委等單位合作編寫出版普法教育書籍《失去旋律的青春》;開展法制夏令營活動,指導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為從事兒童工作的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這些活動的開展受到群眾如潮的好評。

特色六:人格魅力,法院文化營造維權氛圍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江陰法院在依法維護青少年權益的同時,充分發揮法律文化的熏陶感化功能,積極營造濃厚的法律文化氛圍,走進江陰法院,精美的石雕上鐫刻著象征中華法律起源的法錘、法典、天平和“握手言和”的圖案,給人以啟迪和思考。將法律文化直接延伸到了市民休閑游樂的地方,江陰法院在大橋公園內建設法治文化長廊,精選古今中外經典案例和道德故事,倡導青少年從小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法制觀念,文化廊已成為江陰市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園地。

江陰法院選配優秀法官到少年審判庭,以他們的人格魅力,感召那些迷茫的心靈。他們的一句話、一封信、一個表情都深深地印在少年犯的心中。

王某曾因搶劫罪被判入獄,在監獄積極改造獲得減刑后出獄后,他又遇到了另一個難題,那就是工作。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時候,王某想到了曾經審理自己的法官黃東。在王某找到了黃東之后,黃東想盡辦法四處聯系,終于為王某找到一份兼職的工作。

法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贏得了未成年犯的信賴,這給他們服刑認罪,安心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未成年犯都親切地稱少年庭的法官們為阿姨。

為全面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江陰法院還提出“個、十、百、千、萬”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三年規劃。個,就是在江陰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一個“法官愛心港灣”,向家長和青少年提供咨詢服務,向“三無”未成年人提供基本生活幫助,為問題少年提供心理疏導;十,就是與電視臺合作,利用法院案件素材,拍攝十部青少年維權公益宣傳片;百,就是在三年內打造100個青少年維權精品案例;千,就是三年內對1000名未成年當事人進行回訪;萬,就是三年內啟用100萬專項基金用于青少年維權救助工作。如今,這項“個、十、百、千、萬”青少年維權工程已經全面啟動,“法官愛心港灣”的設立得到了江陰市民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值得關注的是,212,在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候選單位公示上,江陰市人民法院作為無錫地區唯一基層法院入選,為此,鄭元院長高興地說:“在新的形勢下,江陰法院的青少年維權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將繼續秉承‘尊重、關愛、保護’的宗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積極踐行維權承諾,開創青少年維權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