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某老夫妻倆,年逾古稀,今年元旦,因其二子未盡贍養義務,訴之法院。儀征法院判決,倆子每月各給付二老五百元生活費,醫療費各半承擔。今年上半年,沈某由于過去開大刀刀口炎癥復發用去醫療費1600元加上今年上半年的生活費6000元,二子拒付,老夫妻倆無奈申請執行。

 

案件受理后時值高溫季節,二老互相攙扶來院,顫顫悠悠的拿出執行材料,我立即起身攙扶,搬椅讓座,聽其傾訴。贍養執行案件事雖小,但每每推及自身,如果是自己的老父母遭此窘境,于心之大不忍。大約過了半個小時,二老的情緒逐漸平靜,我便開始與其拉起家常,歷數為人父母的不易和心酸,言談中,我隱隱感受到二老對我的信任,我又承諾明天一定去二子家中送達執行文書,二老表示非常感動,隨后我將老人送至門外,并打的讓他們回家。      

 

第二天,我與書記員來到沈某二子家中,二子夫婦均大倒苦水,我未不阻攔,只是聽其訴“苦”,也未表達什么意見或予以評論,我想從他們的言辭中,收集盡可能的多關于這個家庭的信息,努力尋找找到矛盾的背后癥結和核心爭議。很快,一個上午就過去了。隨后,我們又來到二老住處,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況。

 

回來后,我分析了沈家的矛盾來龍去脈:沈家這二子,在家中都是老婆做主,兒媳們認為沈某年輕時跑江湖未能對自己的丈夫有良好的教育,并且沈某有一定的積蓄,而他們兩家的孩子正在上大學,負擔較重,老人不應該在這時候要求給付這些費用。弄清了大概眉目,我并沒有就案辦案,將其二子銀行帳戶存款一扣了之,而是先解決二老迫在眉睫的問題——高溫季節他們所住的住房條件較差。沈某二老所住的住房今年是二兒提供,當時天氣氣溫還沒有這么高,既沒有沙門也沒有安裝空調,二十多平方的房子,卷臨門一拉下,門上還有一道大縫,一到晚上,蚊蟲飛舞成團,擾得沈某二老寢食不安,一個黑呼呼的電風扇搖出來的是熱浪滾滾,毫無一絲涼意。

 

如此居住環境,著實影響二老的正常生活。雖然這些不是本案的執行標的范圍,但二老的實際處境和需求,遠不是執行款所能解決的。如果執行的目標,僅局限在把錢送到執行人手中,對于他們垂暮之年的真實處境和實際困難無動于衷,那么我們執行工作性質就是純粹變成了一項行政工作,而司法權復核和調整的不僅僅是兌現實際給付義務,更應關注到贍養關系,關心親情倫理,即使不能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達到圓滿的結果,在可能的范圍,我覺得我有責任去努力嘗試一下,這也是多年來的執行習慣和經驗的使然。

 

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大都是缺乏有效的溝通,這個大家可能都清楚,但難就難沒有一個有效的溝通平臺,以及在沒有的情況下,如何構建一個臨時的溝通平臺,這個時候再開展工作,我覺得自己作為執行人員的身份是一重,作為溝通的聯絡員或者主持者則是更重要的一重。

 

在與沈某二兒及兒媳經過反復多次溝通后,二兒媳似乎流露愧疚之意,主動同意為二老安裝空調和沙門,二老深受感動,連聲感謝我道:還是共產黨好,這下我們夏天好過了。“共產黨好”,這樣的稱贊,一線人員時常聽到,大家多抱以善意的微笑,覺得老百姓把事情拔得太高。其實,細想想,這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可能忽視了:這贊揚是老百姓對黨的樸素認識和評價,一件可能在我們看來非常普通的案件,他們可以上升到對黨的認同和擁護;同樣,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執法行為中的瑕疵和不足,可能在他們眼中也會變成對黨的負面評價。

 

酷暑季節過去了,沈某二老要求執行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他們提出申請,不再立即執行二子,大兒子交的贍養費如數退還,二兒子應當承擔的贍養費,考慮其經濟困難在兩年內不再追要。于是,當我將此情況立即告知兩個兒子及兒媳,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已的耳朵。當我將老人的申請呈現在她們面前時,她們激動不已,認為法院做了一樁大好事,既化解了父子們多年的積怨,又減輕了她們家庭當下的經濟負擔。他們表示,對二老的通情達理,真心真意的肅然起敬,內心也感受到父輩的關愛,保證今后好好尊重老人。老人最后對我說:我們打官司申請執行,不在乎錢,這么老了,僅僅是要感情啊。子女們孝順了,給我們裝空調,關心我們,我們還要錢做甚呢?

 

家庭類糾紛執行,特別是贍養類糾紛執行,每一件案件最后的結局都很簡單,執行完畢或程序終極,執行到位或執行不到為,但這其中的家庭人倫的親疏近離、悲苦喜樂,裹挾者豐富而深刻的體驗,我的感情常常隨之牽動,只是我們工作職責不允許直接的道德流露,或貶或褒。被觸動的,不僅僅是情感,更多的時候是思考這贍養糾紛緣何而起,又如何彌合這破損。目前,社會轉型,矛盾糾紛凸顯,背后則是人們價值觀念的沖突、演變,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改變,沒有人能夠剝離之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充分準備和應對。當事人,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和糾結中的人,對具體的事情,我們很容易揮舞道德的大棒,但人總歸是社會人,每一代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身份角色,都很復雜,明晰的是非對錯固然重要,但就我們的工作而言,如何置換到當事人的立場,如何有效的推進矛盾雙方的對話,保證執行的效果,則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點。

 

經年累月的執行工作,常常將我的視野帶到個案以外,贍養類糾紛進入執行的雖然每年不多,但是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老年人肯定過得幸福嗎?他們都能盡享天倫之樂,頤養天年了嗎?我隱隱感受到,相當的老年人,空巢守家、子女不和、重病纏身,各種難以名狀的痛苦寂寞交織,特別是單純的情感缺失、關愛不足,都找不到起訴的理由。最近,有將看望老人作為剛性的法律要求的動向,盡管這看起來似乎很難執行,但畢竟有更多的人更加關注到老年這個群體,甚至是公權力也在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和調整。我覺得,當前的社會雖然復雜,但主動反思自身不足的愈來愈多,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能夠誠懇地反思自省。我們堅持群眾路線,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對群眾的愛,這種愛既并不復雜和抽象,也不空洞和遙遠,工作中大部分事情都是職責所在,只要對當事人的遭遇感同深受,并且給予充分恰當的尊重對待,大部分當事人便能感受溫暖。如在一線崗位的時間久一點,稍微深入地感受到某些普遍的矛盾、制度的缺陷,加之人性的弱點和時運的不濟,當事人的訴訟之外處境可能更難,無論是精神上的、道德上的還是經濟上的,這種帶有社會層面的對于群眾的理解,也許談不上崇高的大愛,但這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愛。當事人的感謝也好、贊譽也罷,感謝信或者是錦旗,固然是對法院法官聲譽的加分和宣揚,但更是對法院法官付出的認可、價值的肯定。評判我們是否堅持群眾路線也很簡單,就看當事人的訴訟之路好不好走,這路上我們是不是竭盡所能地服務他們、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