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法院:打了底氣 給了勇氣
作者:于世民 王國亮 發布時間:2013-08-22 瀏覽次數:1674
地處蘇中的泰州市姜堰區,近年來形成了以石油裝備、新能源-智能電網、船舶配件、汽車零部件、鎢鉬制品五大特色行業以及機械制造、醫藥化工、輕紡服裝三大傳統行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談及企業的蓬勃發展,該區分管工業經濟的朱嘉浩副區長感慨地說:“姜堰法院積極解決地方經濟發展難題,為推進企業改制、金融改革等工作提供了堅強后盾,打了底氣,給了勇氣!”
服務“零距離”
近年來,姜堰地方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合同違約、金融借貸、產權糾紛等問題越發凸顯,2012年起訴到法院的案件比2011年增加了20%。
面對地方經濟發展遇到的困境,姜堰法院制定了《關于促進全市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工作意見》,既依照法律又尊重現實,為面臨發展困境的涉訴中小企業打開“綠色通道”:完善訴訟服務站點建設,在雙登集團、曙光集團等重點企業、骨干企業和三個產業園區項目設立23個法官聯系點,重在對涉及企業的糾紛化解和訴訟引導;對起訴到法院的涉企案件,加快辦案速度,降低企業的訴訟成本;將暫時資金周轉困難但具有一定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納入司法救助范圍,放寬適用訴訟費減、緩、免的審查尺度;對中小企業慎用、少用財產保全措施,盡量維持企業正常經營活動。
送去“及時雨”
調解,被稱為“東方經驗”。通過調解、和解、協調等工作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成為姜堰各界的共識。
2012年9月,同在該區高新科技裝備園區的兩家企業,某機械公司向某制管公司購買“風門”產品,總價款108萬元。機械公司將“風門”轉發客戶使用后,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機械公司花去維修費用69萬元。雙方為付款、保修等產生矛盾,分別向法院起訴:制管公司要求機械公司給付貨款及利息102萬元;機械公司要求制管公司賠償損失120萬元,給付借款及滯納金250萬元;兩家企業分別申請財產保全。
看到兩家劍拔弩張的架勢,姜堰法院民二庭的法官先去兩家企業的開戶銀行進行了查詢,發現均有百余萬的存款,但如果立即采取凍結措施,必然給兩家企業帶來資金周轉的困難。承辦法官立即通知雙方法定代表人到銀行辦公室現場調解,最終達成協議并當場履行完畢,從立案到結案僅用了兩天時間。
注入“免疫針”
“企業糾紛案件情況復雜,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姜堰法院張桂林副院長介紹說,“我們在辦案過程中,尤其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慎重、穩妥處理好在調結構、促轉變過程中發生的股權糾紛、企業破產、重組改制、強制清算等方面的商事案件,確保企業健康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2012年,姜堰法院對全院2010—2012年期間審理的2653件涉及金融案件的類型、特點、成因進行整理分析,編撰了《公司內部風險防范40條》一書,邀請全區涉及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等30多家企業負責人參加“公司內部風險防范座談會”,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司法保障。
今年,姜堰法院啟動開展“法官掛鉤聯系企業”活動, 褚靖娟院長帶隊掛鉤聯系雙登集團、新能源產業園區,通過公開聯系方式、開展法企座談、定期交流溝通等形式,把健全企業內部管理作為法院服務的重點,今年1-8月已發出各類建議37條。一批中小企業在法院的預警提示下,整頓內部管理,依法誠信經營,重新獲得發展新動力。
正如姜堰區委書記李偉所說:“姜堰法院在化解矛盾糾紛、服務企業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成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體現了法院應有的擔當,區委是滿意的。”該院院長褚靖娟表示,奮進中的姜堰法院將切實擔負起維護好地方經濟秩序的重任,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市場規范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