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金峰 發布時間:2013-08-09 瀏覽次數:1837
作為吳越文明的發源地,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擁有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設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作為武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法院堅持文化建院,充分發揮法院文化的導向、激勵和凝聚作用,從深化法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態文化四個方面入手,努力做活法院文化和法官文化這個“源頭”,為法官隊伍注入了汩汩活水,促進了法院各項工作的全面提升和飛躍。全國人大代表、羽毛球世界冠軍葛菲等一行在視察該院后,對該院文化建設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
精神引路鑄法魂
為彰顯法院文化底蘊,提升司法良知、砥礪法官品格,該院組織開展征集院訓活動,總結、提煉出了院訓--“崇法至德 惟民 尚智”,這八個燙金大字鐫刻在大廳中央,傳承著與時俱進的司法理念、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堅持不懈的價值追求。同時將具有“公正、廉潔、為民”精神的格言、警句,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倡導和宣傳,引導干警將之外化于形,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刻尊崇踐行。
為引導廣大干警不斷提高道德認識,該院出臺實施意見,開設“道德講堂”,明確工作內容,搭建有效栽體。黨委書記、院長潘桂林作了題為《從儒家文化看和諧司法理念的樹立和實踐》的首講,邀請高校教授作《人格的力量和魅力》專題講座;同時在干警中定期開展以職業道德、職業操守等為主題的講座,使干警對法律和公平正義的信仰與追求進一步得到強化。2011年9月,該院組織開展“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活動,引導廣大干警把讀書作為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豐富知識儲備,優化知識結構,提升文化品位。先進典型人物是法院先進精神文化的象征,該院在實際工作中注重培育先進典型,每季評先辦案能手、調解能手、服務能手等,組織先進事跡報告會,極力打造榜樣群體,努力營造風清氣正、比學趕超的良好工作和學習氛圍。近年來先后涌現出“全國刑事審判工作先進個人”韋萍、“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陳少山等一批在全國、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先進代表。
該院致力于豐富法院精神文化的載體,積極培養法官健康向上的精神情趣。為豐富干警的文化生活,成立了乒乓球、籃球、攝影、書畫、太極拳、棋類等六個興趣小組,每周二、周四開展活動,緩解工作壓力,陶冶干警情操。充分發揮工會、黨支部、婦委會、團支部等組織作用,每逢重大節日、重要紀念日,開展書畫攝影、征文演講、體育比賽、扶貧幫困、義務植樹等活動,每二年在新天地公園組織“人民法官為人民”文藝匯演,每年與檢察院每年開展聯誼活動和本院新春聯歡會,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干警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文化修養逐步提升,團隊精神進一步增強。
規范管理提效能
該院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注重制度建立的科學化。深入開展“精細管理推進年”活動,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精確目標、精控流程、精管節點、精細操作”的原則,出臺《審判管理精細化實施細則》、《隊伍管理精細化實施細則》、《政務管理精細化實施細則》。以科學化為方向,以精細化為取向,進一步梳理、整合、完善現有制度,制訂出一套具有武進法院特色的制度體系,即以“公正、權威、高效率為核心”的審判管理制度,以“崇法、清正、高品質為重心”的隊伍管理制度,以“低碳、和諧、高效能為中心”的政務管理制度,形成“用制度規定流程、用流程規范行為、用行為優化管理”的動態運行機制。
注重制度落實的長效化。抓好領導班子自身建設,提高班子科學決策、民主議事的水平,班子成員切實帶頭做按章辦事、嚴于律已、團結民主的表率。建立健全制度執行的保障機制、監督機制和問責機制,使干警養成自覺學習制度、自覺執行制度、自覺維護制度的良好習慣。在公共場所、走廊、審判法庭、會議室等地方,選擇重要的規章制度懸掛上墻,通過有形的提醒提示,更好地發揮制度的約束功能。制定科學的“1+X”目標管理考核辦法,在此基礎上,各部門制定二級考核辦法,形成事事有規則、人人有責任、環環有考核的制度落實長效機制。
注重制度管理的人性化。建立和落實領導與干警聯系制、青年法官導師制、談話談心制等交流聯系機制,暢通溝通渠道。實施“為干警辦10件實事”工程,幫助干警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努力為干警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嚴格落實休假、療養規定,定期組織干警體檢,開展心理健康疏導,建立干警因公致傷、因病探望制度、干警生日送祝福、法庭工作人員崗位補貼和交流制度,真正做到從優待警。每年落實經費安排干警參加業務培訓和學歷教育,目前,全院本科以上學歷的干警136人,占86.6%,碩士研究生42人,占26.7%。
健行立言暖民心
該院將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融入法院行為建設中,從加強全院干警的法官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建設入手,不斷深化法院行為文化建設。特別是注重從提高法官服務群眾的能力做起,最大限度地減輕人民群眾訴累,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司法需求。
扎實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重點圍繞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以便民、利民、為民、愛民為主題,查擺制約司法公信的問題,改進司法作風,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增強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論認同、感情認同和實踐認同。組織干警參加“黨在我心中”演講比賽,組織干警到沙家浜革命勝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
以開展“人民法官為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和“法律服務進萬家活動”等活動為契機,以法律服務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活動為載體,實現審判工作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實踐,深化干警的群眾意識和群眾感情,增強干群聯系,樹立干警的服務意識,充分利用“和諧共建”工作平臺,發揮交通巡回法庭、勞動仲裁法庭的功能作用,深入開展送法上門、巡回審判、糾紛化解、指導人民調解等活動,不斷加大司法救助和幫扶困難群眾工作力度。
去年專門建造訴訟服務中心大樓,建立訴調對接等5個中心,細化28項工作職能,構建具有武進特色的訴訟服務,糾紛分流,“門診”解紛、“巡診”解紛、“專家”解紛等全方位、多層次訴訟服務新模式,便利、有效、低成本的訴訟服務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扎實開展“庭所共建”活動,在鄉鎮設立訴訟服務站、巡回審判點,聘請18名司法協理員,構建“庭所站點”服務網絡,從源頭上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設立“興國百萬護苗基金”、全國首個“父愛基金”,落實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執行救助基金、信訪救助資金,充分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
物態文化創特色
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法院標志性文化建設,精心構建以“向善、崇法、尚德,引社會規則之治”為主線的“文化長廊”,使法官和人民群眾受到法文化熏陶;精心打造以“能力、品質、廉潔,鑄法院輝煌歷史”為主題的法院文化中心,激發干警的職業尊榮感和歸屬感。精心設計極具本土特色的法文化元素,精選武進向善俗語、武進尚德典故、武進崇法先賢、武進法學名家66幅,突出厚重的司法文化氛圍;凸顯深厚的文化底蘊,辦公樓體現“廉潔勤政”,審判樓體現“公正高效”,生活樓體現“綠色低碳”,訴訟服務中心體現“和諧親民”,人民法庭體現“貼近百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域物態文化,營造出崇尚法律和尊崇法官的良好司法環境。
規劃建設院部和法庭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房、書畫室、多功能廳、休閑吧等文化設施,努力為干警營造和諧、高雅的文化氛圍。建立圖書室和電子閱覽室,藏書量達5500冊,并和區圖書室聯網,進一步豐富圖書資源,為廣大干警查閱資料、更新知識提供便利。擴建院史陳列室,體現法院發展的傳承與開拓、光榮與夢想。建立廉政教育基地,設計“廉政固本、廉道箴言、廉臣清韻、廉吏鄉范、廉風清流、廉潔標徽、廉失道衰、廉治警策”八個板坂,構建“一架天平正,國法所寄!兩袖清風在,民心所系!”的廉政文化。發揮檔案文化傳播作用,對近年來22萬卷35萬冊訴訟檔案和1017卷5340 件文書檔案進行了全文數字化處理,更好地記錄歷史的見證。
重點培育科技文化,建設完成計算機局域網和廣域網系統、計算機中心、27個科技法庭、庭審直播系統、警務監控報警系統、電子簽章系統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實現審判公開、促進司法規范的服務功能。通過與轄區中小學校共建教育基地、在大學城設立“萬人講堂”、與武進電臺聯辦“法治在線”專欄等方式,定期進行法制宣傳,傳播法律文化。創設庭審微博直播平臺、“心靈驛站”QQ群、“武進少年審判”官方微博,在與網民的互動中維護權益、宣傳法律、引導輿論。利用報刊、電視、電臺、網絡和法院宣傳欄、電子顯示屏、多媒體、觸摸屏等將法院文化特質、價值觀念、發展目標、司法舉措及時進行宣傳,加深社會對法院文化的認同,促進法院文化對社會的輻射和外化。
近年來,該院先后榮獲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全省“訴調對接”工作先進集體、省高院“能動司法服務‘三保’工作先進集體”、“審判績效管理先進集體”等市級以上榮譽32項;民二庭榮獲最高法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工作先進集體”,橫山橋法庭連續四次榮獲“全省最佳法庭”和“優秀人民法庭”稱號,鄒區法庭被省法院授予全省首批“司法公開示范法庭”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