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這片佛門凈土是浙西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在日寇一次報復(fù)性轟炸中,香火繁盛的韋陀菩薩道場毀損殆盡。今天的禪源寺,僅僅保留了原貌的冰山一角,大部分殿堂系日后重建。盡管如此,逡巡于極其神圣莊嚴(yán)而又匠心獨具的寺殿,我們依然被深深地震撼著 ……

 

綠,本應(yīng)是紅磚黃瓦的寺院的一道綴飾,以此營造一道靚麗的完美??墒牵?dāng)我倚著一株遒勁的擎天古樹大秀POSS的時候,一大塊裂作長條的棕紅色的樹皮自俊拔的樹干頂部悄然墜下。山間剛下過雨,樹皮裹著密密稠稠的水滴,水滴滑過我的面龐,好似我的淚水。

 

于是在意她的銘牌,才知道她叫柳杉,七百多歲。她四周的伙伴,或老或幼,涵蓋了各個年齡段。柳杉凌亂地聳立著,匯作一片莽莽的蒼綠,幾乎湮沒了整個世界。這,便是聞名遐邇的“風(fēng)水林”——禪源寺前的柳杉群。

 

不少柳杉的樹梢已經(jīng)焦枯,炭化如墨。游人莫不扼腕。雷擊?老亡?我無從考證。令人稱奇的是,焦枯的樹梢底端,大多倔強地抽出新綠,訴說一段段生命的奇跡。相映成趣的枝葉上的晶瑩水珠,一絲一絲地消磨掉盛夏的暑氣,留給我們的,除了清涼,還是清涼。

 

點綴生命的配角,有時不失為唱響生命的主角。

 

藹藹香煙,氤氳遍谷。千百年間,江南名剎暮鼓晨鐘,是誰在諦聽梵音?又是誰在直面滄桑?

 

佛道認(rèn)為,動、植物完全不同。動物有七情五欲,六根六識,植物則沒有。所以,動物執(zhí)著,貪嗔癡慢,有報復(fù)心。植物呢,沒有執(zhí)著,沒有嗔忿,當(dāng)然也沒有報復(fù)心。故浮生食五谷、伐材木,只要存感恩之心、不隨意糟蹋即可。樹之寬容,抑或懦怯耶?!

 

神話故事中,不乏花草樹木化仙成怪一說,譬如美麗、聰慧、矢志不移斗權(quán)貴的牡丹仙子,譬如控制女鬼聶小倩禍害無數(shù)的樹妖姥姥,又譬如玉成董永與七仙女這對傳奇佳偶的老槐樹……無不流淌著古典的浪漫,或者憂傷。先前,我總能付諸淡然一笑,可現(xiàn)在,我寧愿這一切都是真的。

 

佛法宏大佛至尊,儒釋道概莫例外。佛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佛徒的唱念,連結(jié)著世俗的氛圍,曼妙的經(jīng)文蘊含的妙善特質(zhì),超越了人世間的音聲,并可長存于人世間。受其感染、幡悟,慧性驟開,天道可逆乎?

 

于是,逆轉(zhuǎn)中,這柳杉便與手執(zhí)金剛杵的樓至佛一起,共餐露,共聆風(fēng),共饗四時之祭,共榷升仙之道。得益于天目山的靈性,也得益于佛的惠誨,柳杉學(xué)得了隱忍,寬容,以及博愛。其忍之沉,容之浩,愛之切,教人無語。乃至于,雖置身在強盜們彈炮交加的浴火之中,柳杉仍行默默,仍恪守善惡輪回的不渝信念,仍期待千年一回的涅槃……

 

于是,叢山幽谷中,我聽到了屬于、也不屬于人世間的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