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來最美
作者:李雙才 發布時間:2013-07-02 瀏覽次數:2009
前不久,我公開發表的幾篇文章被家人看到,家人看了自然給了很好的評價,當然,我自己心里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由于個人的愛好,平時工作之外,我時常寫點文字。一些文章能得到編輯們的好評,有些篇幅還會在報刊雜志上發表。就這一點水平的我,卻成了我那聰明伶俐的外甥女崇拜的“偶像”。只要有我寫的文章,她都會愛不釋手,好好閱讀,也經常給我的文章做些“評價”或提一些很不錯的建議。一篇文章她看過后,總會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文章哪里寫的好,哪里寫的不好,哪里建議更改,甚至那里有用錯了的標點符號或錯別字。
其實,外甥女今年只有8歲,上四年級,但我每次都很愿意聽她對我文章的評價。
昨天,我正在寫稿,突然手機響了。接通電話,那頭送來了再熟悉不過的聲音。
“喂,舅舅,我是毛毛。你在忙嗎?”
“哦!毛毛,給舅舅打電話有事嗎?”
“有事!舅舅,你吹牛。”
“怎么了,我吹什么牛了啊?”
“你就是吹牛,我看了你前幾天發過來的文章了。有一篇叫《求學的日子》你說你為了能考上好大學,高中三年的除夕,你和小姨都是看書守歲的,但我問外婆了,外婆說你有個除夕生病了,你早早就睡覺了,你說這是不是吹牛啊?文章不真實。”
……
掛了電話,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外甥女如此認真的校對文章的小小細節讓我很吃驚。是的,高三那年的除夕,由于年前的感冒,身體很不舒服,又因為是新年,農村人圖個吉利,我就沒有吃藥,而是早早的睡了。
出于寫作的需要,文章中我故意省去了這個事實,為的是讓文章顯得完美。
“你吹牛,文章不真實!”回味著外甥女的話,我的心忐忑不安。此刻,我努力的回憶著那篇文章,但我卻怎么也回憶不出那篇文章好在哪里,相反,我卻感覺到自己其實失去了一些東西。
平靜地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到底失去了什么?
是的,生活本來是這樣真實,就像孩子們的心靈:一個錯誤,他會直接的給你指出,不會考慮很多;一個共同愛好的游戲,他就能與伙伴融洽相處,不會想到復雜的人際關系;一句表揚,他就能滿足于成功的喜悅,不會想到需要什么報酬;一條“三八”線的擦去,他就會相信友好是多么真誠,不會想到人與人之間還會有什么利益競爭;一個蘋果切成兩半,給沒有的孩子一半,他就會感到一個幸福兩個人分享,其實更幸福……。
而這些,不就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失去的嗎?
用心想想,在我們長大后,所謂的懂事后,我們的生活中,真的失去了太多的的真實,就想我的那篇文章,我一直在努力的塑造完美,但自己卻忽略了生活原本最真實的美。
是的,有時候,殘缺也是一種美,但美絕不能是被虛化了的,而是需要能在生活里被感受到。
我想,作為在法院工作的我們,真的需要經常提醒自己:我們平時的生活、工作就需要真實,越真實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