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刊登文章《公安部公布十起肉制品犯罪:江蘇用老鼠肉冒充羊肉》。其中的江蘇鎮江盧某等制售劣質豬頭肉制品案,根據群眾3月份的舉報線索,鎮江公安機關會同質監、工商等部門聯合查處并一舉搗毀一制售劣質豬頭肉制品“黑窩點”。

 

法治建設是個系統工程,盡管強調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但執行和實現似乎都是官方的事,群眾不同程度處于旁觀或被動的“弱勢”一方。全面發展的和諧法治,需要民眾的共同打造,從被動監控到主動維權到與官方形成互動,比如這次的群眾舉報,無疑大快人心,是法治的一個進步。

 

長期以來,政策與法律的缺陷在所難免,而法治的穩定與持續發展,執政者需要激發民間的活力。筆者個人覺得,建立和完善便捷、合理的利益表達機制,讓群眾的訴求以及與官方的交流更加平等、順暢、完整和有效,讓丑陋與罪惡無所遁形,讓法治在陽光下運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由表及里的法治,骨子里是平等的,讓“弱勢”獲得主動性和平等的對話權,這也是法治的尊嚴和精髓所在。

 

法治進步的趨勢不可逆轉,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不止于覺醒,正通過各類渠道例如網絡“外化于行”。鎮江網友之家是鎮江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社區門戶網站,其中的“維權熱線”、“百姓話題”等板塊,眾多網友的帖子動輒幾萬的瀏覽量。

 

依法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老百姓對于法治的關注與期待與日俱增,然而社會轉型期,別有用心、操控民意的“偽法治”屢見不鮮,維權和舉報無果或遭打擊報復亦非偶然事件,打破諸如此類的桎梏之路漫漫,不可能簡單地“畢其功于一役”。

 

法治成果應惠及百姓,政府亟需再“給力”。法治政府是一個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愈加成熟的法治環境下,政府若想接地氣和得民心,那么及時、有針對性地應對并妥善處理群眾的建議、追問甚至斥責,更考驗政府執政智慧和能力。

 

無可否認,國計民生需要依靠法治,國計與民生相輔相成才能健康地讓法治迸發更強大的能量。蓬勃生長的法治潤物無聲地滲透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筆者理解的法治不再冷冰冰,而是將日常化、生活化的法治融入尋常百姓家。

 

吸收、尊重和融入民間的法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法治植根于草根大眾的生活,有一種法治是形成合力,源源不斷地激發民生的“造血”能力。法治進步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可以讓更多老百姓拍著胸脯、從容不迫地說,“法治,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