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在自己的讀書生涯中,是發生過深遠作用的一本哲學著作。記得從理工科學院剛剛轉到法學院學習時,一次與室友的爭論行為規范和溝通理論的中的某個問題的時候,扯到哈貝馬斯人類社會交往的預設問題,室友說,你過于崇尚后現代社會理論,如果你認真地閱讀了一本哲學著作,就不會把人類社會的普遍存在簡簡單單的化約為某種行為結構,或者某種認識論下面的結論推倒,比如說存在主義雖然是一種思潮,但是他們的影響不僅僅是西方社會知識分子的抵抗運動的如火如荼,而且在哲學長河中的建樹,并不局限于目前的影響力。后來開始不斷注意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因為看這本書小有心得,后來做本科畢業論文(法學社會存在向度的自明)的時候,也從中汲取了主要營養。即便是在今天,這本書依舊擺在枕邊,不停地翻閱。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對于當下的中國的社會存在和法現象存在的不停思考,這本書也在不停地向我輸送營養和給與啟示。慚愧的是,至今對本書都只是一知半解。

 

本書以一種波瀾壯闊、事無巨細之態向我們展現了海德格爾對于哲學的強大野心,以及對于哲學概念的重新定義(存在無法概念表達為例,個人認為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一個重要起源),對于后來雨后春筍般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語義學等甚至后現代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薩特及其弟子在6070年代的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了深遠意義,對于中國80年代的思想黃金時代產生了重要影響,當然這些理由足以讓學生時代的我癡迷于海德格爾,而今,踏上工作崗位之后,對于中國社會和法現象的實際存在,在海德格爾眼下取得了受益匪淺的解讀,海德格爾對存在于時間的豐沛解讀,在個人看來與中國的道家的概念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用馬克思主義的語義表達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而注重領悟和把捉存在、本真等,徹底地告別了主客二元結構的制約,而當今物理學泰斗霍金的“宇宙弦 ”關于宇宙存在的大膽構想,應證了海德格爾的遠見卓識。在哲學界紛紛把目光投向東方哲學的今天,存在與時間,在早已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已經與東方哲學產生了微妙的碰撞,而且以著述的方式,對概念和認知進行了積極開拓。因此,在個人精神生活中,對書法和佛教文化有著強烈興趣的人來說,存在與時間確實對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世界觀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也是自己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在思想和個人精神事件上與海德格爾及該書產生契合的根本原因。

 

正如每個哲學大家會亮出自己的哲學起點一樣(康德的“真理”),海德格爾的起點是“存在”,莊子的起點是“道”,佛陀的起點是“佛”。康德的“真理”把我們帶入了極度苛刻要求的道德體系,而莊子的“道”把我們帶入了個人化悟道的山水之間,而佛陀的“佛”把我們帶入了無窮盡的輪回之路,這些哲學集大成者確實把哲學理論付諸于哲學實踐,并且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今,哲學的學院化以及尚未總結的意識形態化,哲學已經無法通過政治權力組織發生的模式中,完成對社會產生普遍影響。而海德格爾真正的以一個哲學家的面孔,在哲學方法論上教導為學者,優化為學的研究工具,為厘清研究起點而披荊斬棘。     

 

1949年春天人們需要在國共之間作出選擇的時候,馬一浮、湯用彤、梁漱溟等近現代中國哲學巨匠毅然留守祖國大陸,結果是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消隱,而一些如文化騙子,卻以大師之態,開宗立派,毫無羞愧之意。這似乎正印證了,存在與時間向我們指出的一樣,存在的本質,或者說真理,正是以一種吊詭的面龐消隱在歷史以及當下的存在當中,人們對于真理在握的歡慶還為時尚早。無論是哲學上的高山仰止抑或是實際上的卑微不足,存在就是存在,人類對于存在的主觀評價抑或是價值取向,沒有多少直接改變實際存在的能力,(正如那個磨鏡片的哲學家斯賓若莎一樣)。對于傳統中國哲學和文化現象,本人懷著無比敬畏的心態對待著,但是時間的川流,時間改變了存在的面孔,即便如浩若星辰的理論著述,即便是栩栩如生的敦煌壁畫,我們再也無法抵達作者或者當時人們的哲學存在狀態,留給我們的文字或者繪畫的表態,已經相當抽離了存在本身。而在那時的社會,人們還無法開發出,文字用于思考和哲學概括的能力。如同在近現代繁榮發達的哲學發展之中,時間與存在,系統詳盡為我們提供認知和前進的路標。

 

舉一個淺顯的例子,工作之后,我們常常會感覺到農村的社會為什么有那么多矛盾,即便是解決了一些矛盾糾紛,依舊可以感覺到,判決或者法律本身與農村社會實踐,相去甚遠。這些是什么造成的。我們進行概括,這是由于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農村社會經濟結構是怎么形成和發揮作用的。由農村的土體集體所有,農村土體承包經營等制度決定。在社會存在和管理中,如何體現?又由,農村和城市二元的戶籍及社會制度決定的,農民依附于土地,而教育、醫療、養老,社會共同服務等,又進行了區別對待。現在農民工流入城市,對于他們社會地位提升和社會公平發揮了什么作用,對于農村社會矛盾解決和緩和,會起到怎樣的效果?城市的生活成本,以及取得城市居民資格,對于廣大農民來說還是一個遙遙無期的路徑,農民工進城務工,基于生活壓力以及子女教育的被迫選擇。那么現在又有什么路徑?現在,在江蘇(本地)新農村建設以及鄉鎮集中建設,帶來了什么?新農村和集中建設,帶來了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了社會管理的便利,帶來了醫療和教育等社會公共服務和保障的差距縮小。但是社會矛盾并沒有因此緩解和減少的原因又是什么?集中化和城市化,并沒有一攬子解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以及農民的社員權舊框架內的問題。人口流動,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處于社會底線的人們,根本無法接受司法或者社會管理對于他們生活的攝入,因為他們可以預期的行為,對于法律和規則的遵守并不能對于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這只是一個簡單而不嚴謹的推論,也不是存在的哲學體系存在性觀察。但是如果用系統的存在哲學的方法論加以分析,那么對于認知者,確實有了深遠的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會大言不慚地提供什么解決方案,也不會武斷地就改變實存作出直接的干預努力。但是收獲是什么,存在的概念的體系對于農村社會的深入洞悉和嚴謹的觀察,不僅僅提供在思考、制定解決方案、調研方向的參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以一種歷史的哲學狀態(遮蔽在歷史中的實存自明)提供對于農村社會存在的視察,對于價值判斷、歷史感悟等等關涉認知主體在個體存在向度向個體存在自身本真的努力和去蔽化,實現農村社會的社會存在的自明。

 

海德格爾教導我們,社會存在或者人類存在,并不僅僅視為經濟結構的發生學意義上的命令或者決定的結果,也不僅僅是偶然性的歷史在實存中的彰顯,也不是通過依照歷史的思路就可以發現隱藏在歷史的背后貫穿一種形象或者一種主體歷史全部的真理,而是我們或許可以對于某一種存在在人類社會存在范圍內進行本真自明式的探索,或許這種探索受制于是以一種極其私人化的方式的局限。如果我們因為這種局限而選擇退卻,那么我們有可能陷于主客二元對立的泥潭。而實際上,來源于個體精神生活體悟和哲學觀,可以適當幫助我們來彌合法現象的社會科學性質與個體主觀價值和精神認同的差異,而以一種更加本真的方式,在個體存在與社會存在之間架起橋梁。

 

隨著工作的開展,閱歷的加深,在困惑和不解不斷累積的個人社會生活中,哲學提供了一個幾乎完美的工具,尤其像海德格爾這樣哲學巨匠給我們打開的哲學世界一樣。如果以一種功利的心態來詢問,哲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海德格爾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想什么也沒有,讓我們直面的就是存在本身,沒有任何附加,也沒有任何束縛,海德格爾極其迫切的希望他自己的學生能夠離開自己劃定的范圍。我們想應該這是他真實的想法。如果我們以某種改變實存的迫切需要的立場,去要求改變已經被先天賦予判斷的存在努力,正如海德格爾身后的世界大戰一樣,我們什么也改變不了。也誠如書法大家董其昌的污點留給人們的印象一樣,并不影響我們感受董的哲學境界。如果哲學的影響,從哲學研究當中擴散出來,那么無論是在社會實踐,或者個體生活,都會有著強大的介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