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群眾解一分憂、添一分福
作者:郭奎 發(fā)布時間:2013-01-31 瀏覽次數:1131
他,敦厚、老實,甚至還有一些靦腆;他,工作一絲不茍,以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贏得群眾信賴;他,年結案443件,調解結案280件,調撤率達70%以上,無發(fā)回、改判案件。他就是宿豫法院2012年度辦案標兵,生活中平易近人,工作上風風火火的李志華。
“苦干加巧干,是我多辦案、辦好案的秘訣。”
“苦干”、“會干”是同事們對李志華工作表現最多的評價。魯迅先生說:“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李志華是從湖北大山里走出的農家子弟,天生就有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2007年進入法院工作以來,他一直奮戰(zhàn)在審判一線,先后在刑庭、皂河法庭、來龍法庭工作,在基層法庭工作就達四年。他無論是做書記員,還是做審判員,總是不畏艱苦、勇挑重擔,圓滿完成了各項審判任務。
2010年,宿豫區(qū)保安鄉(xiāng)某農業(yè)合作社60余名經營戶因購買的化肥存在質量而導致400多畝秋季作物嚴重減產。農業(yè)合作社多次與化肥生產廠家協商未果,無奈之下來到來龍法庭起訴,要求化肥生產廠家賠償其經濟損失。這是一起涉及范圍廣、影響重大的涉農案件。作為該案的承辦人,李志華對該案制定了“兩步并行”處理方案,一方面引導合作社農戶將化肥質量交由有鑒定資質的部門進行鑒定,另一方面召集涉案當事人進行庭前質證,以便確定損失范圍。李志華多次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和節(jié)假日進行現查勘察,還和同事們共同設計了一整套便捷的減產損失評估方法,得到涉案雙方的一致認可。經過不到一個月時間的勘查、評估、協商,涉案雙方就減產損失數額達成一致,為該案的順利審結打下基礎。當李志華談到此案時感慨地說:“同樣的工作時間,要想審理更多的案件,就要比別人多吃苦。苦干加巧干,是我多辦案、辦好案的秘訣。”正是這種吃苦精神,讓李志華成為我院2012年度“辦案標兵”、“調解能手”雙冠“王”
“案子辦得快一些,當事人對法院的滿意就會多一些。”
“迅速”、“及時”是李志華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西方有句法諺: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如果一宗案件久拖不判,即使到最后得到裁判和執(zhí)行,也難免引起當事人的不滿。李志華面對手中的案件總是在第一時間安排送達、開庭、調解,決不拖延。2012年,李志華辦理的案件平均審理天數不足15天,實現了,質量、效率與效果的三統一。
2012年春節(jié)前,一百多名農民工因未能及時領到工資與包工頭王某發(fā)生糾紛,農民工群情激憤,將工地圍堵起來不讓施工,王某也不愿意出面,導致矛盾激化,影響社會穩(wěn)定。李志華接手該批案件后深感案件所承載的期待與壓力,這些錢不光是一百多位農民工辛苦一年的工資,還是他們過年買年貨的錢、春天買化肥的錢、還有可能是孩子的學費、老人過年的新衣,是他們的希望。該案如果不能快速化解,讓一百多名農民工及時拿到工資訴訟就失去了意義,過了年找人、執(zhí)行就會更加困難。李志華迅速行動起來,一方面安排人到處尋找王某,另一方面召集來龍鎮(zhèn)政府、區(qū)建設管理部門和勞動管理部門,建立聯動調解機制。迫于壓力王某主動到法庭要求處理此案。經過半個月的努力,該批案件全部調解結案,讓農民工過上了祥和的春節(jié)。李志華說:“許多案件,當事人明明勝訴了,有時還會對法院有怨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案件效率不高所致。案子辦得快一些,當事人的怨言就會少一些,對法院的滿意就會多一些。”就是這種高度責任意識和效率意識促使李志華能夠對案件殫精竭慮,用最短時間審結更多的案件。
“當事人的疾苦,是我勤奮工作的動力。”
清代知縣鄭板橋說過“衙齋臥聽蕭蕭竹、疑似民間疾苦聲。此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名法官如果能夠與群眾建立深厚感情,時刻想著群眾的疾苦,就會念念不忘自己肩負的使命。李志華就是用他的實際行動,為群眾解一分憂、添一分福,把“司法為民”理念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
2012年6月份,家住曹集鄉(xiāng)的93歲的老太太早上出來,中午才趕到來龍法庭,起訴兒子要贍養(yǎng)費。李志華一看老太太帶來的卻是與女兒打官司的判決書,而由他人代寫的訴狀卻丟在了家里。李志華就和老人攀談,根據談話內容制作了筆錄訴狀,辦理了立案手續(xù)。當李志華要求打電話通知其家人,但老人記不得電話號碼。看到老人跑了一上午還沒吃飯,李志華就買了面包和水給她。吃過以后,老太太要回家,卻記不得回家的路了。李志華帶著書記員將老太太送回家,當場做起了案件的調解工作。李志華說:“我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深知群眾疾苦。作為一名法官,當事人的疾苦,是我勤奮工作的動力,能為群眾解一分憂、添一分福,是我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