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好一部奇書!兩天行程,追尋歷代登山客蹤跡,閱讀六十里膾炙華章,品味文墨遺韻,感悟生命意義。

秋意漸濃。戊子年九月二十八日,早晨從南京乘車,自高速公路順行,中午到達黃山腳下的湯口。下午小雨間或如篩,游覽鳳凰源、情人谷、九龍瀑。這三個景點位于黃山東部,兩山之間形成峽谷,前者短促后者稍長。山路蜿蜒,游人如梭。煙雨輕拂綠樹,山泉纏繞巨石,流瀑飛漱其間。尤九龍瀑“泉聲沸然,從石間九級下瀉,每級一下,有潭淵碧”,印象深刻。

第二日清早,乘旅游大巴經黃山大門旋轉山腰直達云谷寺,看山巒起伏在陽光下稍縱即逝,感念現代文明帶來的交通便捷。

到達白鵝嶺可乘纜車,而我與同伴堅定選擇李白、徐弘祖當年的徒步方式。這其實已不可同日而語,那種“手足無可著處”的無奈不復存在,層層臺階掩映在山崖與峽谷邊的草樹之間,攀高逶迤而上。

沿山路拾級前行。峽谷緩緩抬升,山泉順流而下。泉石相擊,脆如山歌。怪石嶙峋,直指云天。斜出奇松,蒼涼遒勁。流云飛瀑,若隱若現。霧送松迎,似夢似真。要不是道中還有扶杖的游人、負重的挑夫,真的疑入幻境之中。

火熱的陽光烘烤著山中的陰涼,把遠近處的秀峰與深壑切割得青黛分明、涼熱比肩。悠悠的山風吹黃了點點松枝,吹紅了片片樹葉,彰顯秋的意境。荒廢的山道景象破落、遺棄的石橋長滿青苔,仿佛歷史深處登山客的執(zhí)著身影,他們飲酒嚎歌,披荊斬棘,一路仆仆風塵。而今天,堅實的臺階先人不敢想象,我們盡管汗流如浴,喘息如牛,腳重千斤,可與他們相比又該是何等輕松與幸運。

從白鵝嶺經黑虎松、連理松、龍爪松,到達始信峰。始信峰與上升峰、石筍峰鼎足而立,雖不如天都、蓮花峰高,但雄踞險壑,三面臨淵,懸崖萬丈,峰頂方寸之地,遠眺近攬,面面景奇,古有黃山之雄甲宇內,幽秀靈齊聚后海之句,更有始信黃山天下奇之譽。

站在觀景臺上,眾山如刀削斧砍,逐入深壑;蒼松似雄鷹展翅,遨向藍天。聳立的觀音、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形似五指的筆架峰以及童子拜觀音、猴子觀海等諸多景觀一覽無余,難怪明朝吳廷簡登山到此,寫下“相見成時竭鬼工”的詩句,贊賞竭盡神力形成黃山這樣雄偉奇妙的諸峰。

站在觀景臺上,仿佛登瓊樓玉宇,高瞻遠矚;看云卷云舒,陶冶性情。如風的往事沉淀在記憶里;橫流的物欲消融在自然中。心靈與自然間通道順暢,輝煌與失意、激動與憂傷都化作涓涓溪流,緩緩流入張開的心扉。

從始信峰經散花精舍、排云樓到達西海大峽谷。

西海大峽谷深如地裂,石縫中生長的黃山松干曲枝虬,在斜陽映照下郁郁蔥蔥,它們有的挺拔偉岸,像青春的小伙;有的獨立峰巔,像倨傲的雄鷹;有的倒懸絕壁,像頑皮的野猴……怪石鱗次櫛比,松石相依,神態(tài)各異。

沿松林峰東邊躍梯而上,山崇嶺峻,壯觀與驚險同在。當我從一線天回走的時候,夕陽漸漸收攏余輝,山澗漫起輕柔薄霧,裊繞山巒,不忍離去。

從排云亭經飛來石到達光明頂并在此過夜。

太陽漸漸落山,當它整個掉下去的時候,天很快黑了。抬頭一望,呵,碩大的星星正眨巴著眼睛狡詰地笑。

光明頂是黃山第二高峰,也是觀賞日出絕佳位置,或許日出比日落景象壯觀;或許日出給人更多希翼,因而黎明時分就擠滿等待的人。

起初,天地黑?q?q渾然一體,萬物湮沒在黑洞之中。悄悄地,東方撕出一條草灰色縫隙,長有萬里之遙。深暗的山巒游走于淺色云海忽隱忽現,寒流肆意穿梭,天幕急吼吼縫合愈來愈寬的縫。慢慢地,東方初現暗紅、暗黃,太陽用力掀開天幕。當天幕漸漸無力抵御光明,便轉灰、變紅、變黃、變白……這時,太陽忽然昂首掙脫地平線,露出額頭、眼睛、笑臉,云海乳白、雪白,大地隨之光亮、溫暖、鮮活了起來。

興奮的人群開始了新的一天。

從光明頂穿海心亭過鰲魚峰經百步云梯到達玉屏峰的迎客松,一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峰回路轉,變化萬千。

百步云梯據說當年拍過電影《小花》,劉曉慶在此抬過擔架,“滴滴鮮血染紅它”,《絨花》的旋律感動過至少我們這代人。

迎客松的東邊就是天都峰。說起天都峰,與我還有一絲淵源。文革初期,曾當校長的爺爺被造反派當作牛鬼蛇神打倒,年幼的我一次無意中翻看他的備課本,發(fā)現一幅插圖真的好看。開本讀書后,認識幾個大字,才知圖上正是天都峰,居然大發(fā)詩興,寫出“黃山天都峰,風景真動人”的句子,情真意切,大約可算處女作吧。所以面對天都峰的時候,確實有些別樣的激動。

天都峰崖懸壁陡。埋頭登梯,氣喘兮兮;抬頭一瞧,心底發(fā)毛;回頭一望,搖搖晃晃。尤其逼窄的鯽魚背,兩邊空空,扶搖云中;稍有走偏,跌入深淵。驚險與成功激勵著膽量、細心與機智。到達峰巔,勝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下山的時候,雙腳疲憊不能邁步,毅力給了最后的堅韌。

黃山,置于天地間,移步異景,悅目賞心;黃山,存于數萬年,翻閱四季,魅力無限。

黃山秋行,一段難忘的人生歷程,讓我歷經人生艱辛,體味人生疲態(tài),欣賞人生風景,享受人生樂趣。

 

 

2008/11/2  22:56初稿于飄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