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萍:每一次庭審都是一次普法課
發布時間:2017-03-08 瀏覽次數:1310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法院廣大法官忠誠履職、無私奉獻,依法辦案、懲惡揚善,化解矛盾、定分止爭,有力地促進了司法進步。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本報特開設“感受身邊的司法進步”專欄,邀請法官群體中的優秀代表,結合工作實際,講述所做所思,暢談司法進步。我們期盼2017年,司法公正會更加注重以群眾獲得感為落腳點,贏得人民更多點贊。
每一次庭審都是一次普法課
推進依法治國,實現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是個長期過程,必須夯實基層法治基礎。結合基層審判工作實踐,我認為,夯實基礎,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以扎實的普法宣傳工作讓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進入廣大干部群眾的腦中心中,形成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根據“誰執法誰普法”的總要求,基層人民法院對于基層普法宣傳更是責無旁貸。作為一名基層法官,近年來,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法院在普法宣傳上所做的種種努力和創新。以我所在的靖江法院為例,我們自2016年開始,推行“三位一體”刑事巡回審判模式,不但取得了很好的審判效果,也取得了很好的普法宣傳效果,在基層群眾中反響強烈。
庭審功能更注重法治的引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那么,如何發揮這方面的引領作用呢?我認為,人民法院的庭審活動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和身邊的同事們認真領會“誰執法誰普法”的理念要求,立足庭審活動,強化庭審功能,在審理好案件的同時,我們嘗試挖掘庭審活動更多的社會價值及普法功能。
所謂“三位一體”刑事巡回審判模式,即審理刑事案件時,注重在庭審中融合“審理、普法、矯正”三項功能于一體。我們根據轄區內刑事案件的特點,選擇涉毒涉賭、危險駕駛、食品安全等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進行巡回審判,并與司法局對接,組織社區矯正對象旁聽庭審,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改過自新。基層巡回審判條件相對簡陋,但是整個庭審過程還是按照刑事審判的標準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庭審內容也更多地體現情、理、法交融,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法治正能量。正是通過群眾關注的一個個個案的審理,庭審同時成為了普法宣傳課,法官成為了普法宣傳員,案例成為了普法教科書。
庭審形式更貼近群眾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如何實實在在地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我認為,必須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工作的風向標,同時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去滿足群眾對司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開展“三位一體”刑事巡回審判時,對于開庭地點,我們更多地選擇在社區、村居、學校、案發地;對于旁聽人員,我們更多地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及基層干部。庭審受歡迎程度,從旁聽的人數就可見一斑。
庭審后我也很有感觸,這樣的普法宣傳效果,正是由于當天挑選的案件,都與群眾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有些案件就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有些被告人就是身邊的人。一年來,靖江法院日臻成熟的“三位一體”刑事巡回審判模式,讓庭審從莊嚴肅穆的法庭走出去,以更直觀的方式走進群眾當中,通過案件的審理、判決、釋法,甚至讓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打官司的人,對訴訟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法官、法院、法治產生了更高的認同感。
科技助推庭審全公開。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順應時代大勢,著力推動智慧法院建設,讓庭審“見者遠、聞者彰”,插上科技的翅膀。在“三位一體”刑事巡回審判中,我們采取的方式是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不僅將庭審開進社區,還搬上了手機、網絡。我們依托靖江法院官微、智慧靖江APP等新媒體,對庭審進行全程視頻直播和圖文直播,利用新媒體的高效傳播,不斷擴大庭審的受眾面和影響力。受限于空間等因素限制,在現實中,萬人旁聽庭審幾乎不可能出現,而在網絡世界,卻并非難事。今年2月,靖江法院四起交通肇事案件在靖江某駕校集中巡回審理,現場近百人旁聽,而當日網上有10094人觀看了直播。
春華秋實,一年多來靖江法院通過“三位一體”刑事巡回審判模式,對基層普法效果的提升僅僅是泰州市兩級法院、整個江蘇法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相關成效的一個縮影。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夯實基層法治基礎的出發點和方向。
話題鏈接:
“三位一體”刑事巡回審判模式,就是針對轄區內刑事案件的特點,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到村鎮、社區、企業、校園和案發地現場開庭,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巡回審判注重發揮庭審的集聚效應,融合“審理、普法、矯正”三項功能,突破庭審的空間限制,利用微信、APP進行手機直播,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干部、部分群眾及要求矯正對象現場旁聽。巡回審判中緊扣庭審預告、庭審直播、庭審宣傳三個環節,借助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大平臺,擴大庭審的影響力,提升司法的公信力。
2016年以來,靖江法院共挑選了近十起典型案例走進社區、村居等地進行審理,現場旁聽450余人,在線觀看庭審3.1萬余人,在各類媒體發表相關宣傳報道40篇,僅自媒體文章點擊量就超過4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