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有趣的試驗,試驗分為兩組進行,第一組試驗中,試驗人員將一鍋冷水燒的沸騰,然后將一只青蛙迅速丟進開水里,青蛙在沾到水的一瞬間,使出全身的力氣拼死一跳,竟然逃離了被燙死的命運。第二組試驗中,試驗人員將一只青蛙放在一鍋涼水里,青蛙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泳,試驗人員開始將水加熱,水慢慢變得有些溫了,青蛙覺得溫度很合適,繼續安逸的游來游去,水開始變得越來越熱,青蛙雖然覺得有些痛苦了,但是始終沒有跳出來的勇氣,最后在水里被煮熟了。

在兩組試驗中青蛙并沒有本質的區分,并非第一組的青蛙比第二組的青蛙聰明,對于困難的預見性比第二組好,而是問題。此處的惰性并非通常意義上的懶惰,更多的含義為對一個環境的依賴程度。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對于生存的環境擁有比較強的惰性。在實際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人對于突然降臨的困境警惕性很高,往往可以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下來;但是在生存的環境潛移默化時,因為惰性的緣故,人往往喪失了對困難、災難的預見性,最終走向死亡。

作為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員,手中掌握了司法裁判的權力,社會上的一些人往往基于自身私利的需要,對機關工作人員展開“攻勢”。從開始的請客吃飯到最終金錢美女的“糖衣炮彈”。有些人員開始對蠅頭小利放松警惕,認為這種小事情與廉政無關,影響不了自己的工作,但是往往像第二組中的青蛙一樣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最終到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古人云: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充分認識到了人所具有的惰性問題,告誡人們在問題處于搖籃階段時就將其扼殺,以防止更大錯誤的出現。第二組的青蛙如果在感覺水已經開始變燙的時候,選擇果斷的跳出來,那么等待他的將是另外一種命運。而你又愿意做哪只青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