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理學》有感
作者:樊榮 發布時間:2013-01-14 瀏覽次數:1204
任何思想旅行都不會有終點。進入法院工作四年時間,筆者努力尋找并追求法律實務和法律前沿思想的契合。近來,尤感肚中墨水日漸干涸,故挑選幾本理論書籍充電。
這本法理學是龐德以近乎九十的高齡向他一生鐘情的法理學所作的謝幕性演出,既是他的代表作品,又是他晚年的最后力作。就在這部五卷本著作面世不到五年之際,他的主人終于走完長長的人生之旅和非常成功的學術之途,駕鶴西去?!斗ɡ韺W》雖然主要是龐氏早年作品的匯集,但這些作品是經由一位飽經學術滄桑和世事變故的陳宮老人的編纂而形成的整體,是這位老人對自己青年時代的學業所作的富含深情的學術鑒定。年輕人的銳敏和學術老人的成熟,渾然一體地融匯于這部巨著之中。這正是本書的一大魅力所在。
龐德在學術研究方面視野極為宏闊,而同時又極擅作精微細密的考辯,讀他的《法理學》,會隨處發現他也有中國老式學者注重考據的印痕。他坐鎮社會法學領地,但又非常明了其他學派的長短,并且從不拒絕吸納。他不僅是某個領域或者學派的領袖和杰出代表,他還是個開放的、又廣闊胸襟的學術紳士。他是一位典型的務實的現實主義者,但又極為關注歷史,所論所述多為相關主題的全部學術精華的總結。他并非只看重社會學方法,而是也非常注重運用其他方法,包括自然科學方法,比如,他總是像收集和運用植物標本那樣研究法律問題。
當下國內的主流法理學,還被人們謙遜地稱為法學基礎理論,其體系、內容和基本指向,同西方學人的主流法律學幾乎毫無相似之處,而這種巨大的差異既不是一句中國特色的解析所能了得,更不是我強他弱所造成的碩果。這也是我選擇閱讀本書的一大動因。
獨立而完整的學科,通常是由若干要素所構成的整體。正是這些要素的獨立存在,這些要素相互之間發生關聯作用,使得這門學科能夠作為一種規范的或具有科學意義的學術現象,而體現其自在自為的價值。法理學作為法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也有構成要素問題,它應當由內容型要素、方法性要素和淵源性要素所構成。然而迄今中國法理學的結構中,差不多仍然主要只有一個要素,就是中國學人所闡發的以理論學說為主體的法理學的內容性要素;雖然也有些許的方法論闡述,因為所占比重甚微,對于改變法理學結構的單一性,也是杯水車薪;而更主要的問題在于匱乏淵源性要素,沒有把淵源性要素作為法理學結構中同內容性要素平行的要素看待,尤其是沒有把法理學流派思潮和人物作品這些基本的資源作為法理學的淵源性要素有規模地引入法理學。閱讀龐德《法理學》,首先使我學習了二百萬言的系統化的法理學理論學說,也就是法理學方面的內容性要素。然而,龐德的《法理學》更為我展示了一個由內容性要素、方法性要素、淵源性要素所完整構成的法理學體系,且集中和系統地包涵了法理學的資源、進路和動因這些淵源性要素,特別是法理學流派思潮和人物作品兩方面的資源性要素。龐德《法理學》所闡述的每一個理論學說,幾乎都有淵源性要素作為支撐。它是一部立體性的法理學。
學以致用是讀書根本之目的。中國正處在一個特別令人振奮的時期,也是一個處于需要人們對現狀進行深度思考和引領的非常時期。讓書本成為你的親密伙伴,能夠指引你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