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組名為《大國工匠》的特別節目在央視《新聞聯播》熱播后,一種豪邁之情在胸中激蕩,情不自禁地要為那些深愛本職鍛造中國“工匠精神”的匠人們點贊。

  我國社會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亟待需要“工匠精神”。由此聯想到人民法院每年產出數以億件的司法產品,力倡“工匠精神”則顯得格外的重要。

  人民法院力倡“工匠精神”就要教育法官心存信仰。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前行的方向,亦是立身之本。那么,在當前多種非良思潮的沖擊下,各級法院黨組務必理直氣壯地唱響崇尚信仰的“主旋律”,下力教育廣大法官回望初心,在學歷史、學黨章、學圣賢中永葆法官本色。換言之,要像孔子那樣終其一生首倡仁義不得而愿朝聞道夕死可矣;像范仲淹那樣貶官謫戌仍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要像無數革命先烈那樣無論在多么險惡的生存環境下都能堅守信念、執著理想,無悔人生。

  人民法院教育法官心存信仰,務求常抓不懈,要緊密結合法院的實際,多措并舉,可著力運用課堂、網絡等載體,弘揚正氣集聚正能量,讓信仰之根深植法官心中。在此同時,亦可選擇身邊鮮活的凡人軼事對年青的法官進行“現身說法”,讓他們懂得既然選擇了從法職業,就要為夢想而奮斗去拼博,自覺做到:生,不足為戀;死,不足為懼;苦,不足為悲。唯有深深筑牢心中的信仰高地,方能使每個有天分又夠努力的“鄰家小妹”都有機會成為李娜,讓每個不安分又夠聰明的“窮小子”都有機會成為馬云。

  人民法院力倡“工匠精神”,就是要教育法官精益求精。“庖丁解牛”的典故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愿在活動。梁惠王聽后連聲稱贊。

  法官是正義的化身,在化解涉訴糾紛時,要讓人民滿意,關鍵在于是否具備高超的執法理念和精益求精的本領。人民法官的楷模宋魚水給廣大法官做出了榜樣,她在處理每一起案件時,都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努力讓當事人勝敗皆服。她見微知著、剝繭抽絲、有理有據的執法技藝令無數人折服。陳燕萍審理的3000多起案件無一錯案,無一投訴,無一上訪,同樣靠的是精益求精審調技藝,她通過運用慢聲細語、不慍不火、潛移默化、滌蕩心靈之策,使大量的家長里短糾紛頃刻得以化解,她的恬靜美麗成了百姓心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備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青睞。反之,如果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心無群眾,作風粗枝大葉、馬馬虎虎,那么,法律的尊嚴、法官的形象自然要打折扣,久而久之勢必會受到人民的唾棄。

  人民法院力倡”工匠精神“,院(庭、局)長必須一馬當先。當下法院的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法院的院(庭、局)長是改革發展的領頭雁。法院的院(庭、局)長當應按照改革的路線圖帶頭實施攻堅,帶頭沖到改革發展的最前線,在涉險灘、攻難關的硬仗中做中堅、當表率。如果習慣于當”甩手掌柜“,或僅靠開開會、發發文件做些”花架子“的事,不僅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廣大干警參與改革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而且也不能取得真真切切的改革紅利惠及基層和一線干警。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全國優秀法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感動新疆十大人物“之一、被牧民親切的稱為草原人民的好法官--巴里坤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民一庭副庭長馬合沙提足跡遍布全縣3.84萬平方公里的15個鄉鎮牧場,審理2400多起案件,調撤率超過了94%,沒有一起超審限案件,沒有一起上訪糾纏案件,沒有一起違紀違法案件,他在受到表彰后說,走在巡回法庭的道路上,雖說很辛苦,但這是我作為一名法官和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我愿意擔當。馬合沙提的所為為我們詮釋了先鋒的要義。摒棄浮華之累,少一點喧囂多一份沉靜,少一點享受多一點實干乃時下之必需,法院的院(庭、局)長們要拿出勇氣對那些持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以及信心不堅定,對改革三心二意、左顧右盼心態者說”不“。唯有這樣,才能帶領干警同心同德、同甘共苦,進而在司法大道上書寫出最新的公平正義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