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鄭克所著《折獄龜鑒》卷五中記載了這樣一起案件:

當時執掌國家政務的大臣尚書張詠鎮守四川期間,一天經過一條曲折的小胡同,聽見一戶人家有人哭泣。再仔細一聽,覺得哭泣的人只是干嚎,并不悲哀。張詠立即 令人前去訊問。哭泣的是一個婦女,她說丈夫不幸突然得暴病死去。張詠越發覺得有些蹊蹺,就吩咐一名官吏前去查究和仔細了解。那官吏來到婦女家,對她死去的 丈夫進行了仔細勘驗,沒發現什么致命的痕跡。

官吏回家后一愁莫展,唉聲嘆氣。他續弦的妻子告訴他,回去再檢查一下死人頭頂的發髻,應該有所發現。官吏立即返回,打開死人的發髻察看。果然有一枚大釘子深深釘進頭頂中心。官吏高興極了,四處夸耀妻子的聰明才能,并把偵破案件的前因后果報告給張詠。

張詠讓官吏把他妻子叫來,對她大加賞賜和犒勞一番。然后詢問她如何知曉案件的緣由。她支支吾吾不肯講。張詠便命令對她嚴加審問,從實招認,原來她曾經是用 這個辦法,謀害過她的前夫。張詠派人到這個女人前夫墳地挖掘,打開棺木勘驗尸體。果然一枚大釘子依然存在女人前夫的腦中。

張詠判決這個女人和另一個謀害丈夫的婦女斬立決。將兩個女人一起綁縛街市,斬首示眾。

這個案例反映了作為鎮守一方要員的張詠,對任何事情都仔細用心,都要問一個“為什么”?也正是他的認真,才破了這起“案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