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在班里也好,在飯桌旁也罷,我們太容易得到這樣的告誡:你必須要適應社會。

誠然,于人于物,適應社會或環境委實太重要。“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由于悖于環境,即使貴為國寶,大熊貓也難逃岌岌可危的厄運。一個人,如果總與社會格格不融,不要說宏圖大展,恐怕就連安身立命亦難從容。

然而,生存下來的都是優秀嗎?屈原沉江了,楊靖宇死去了,張志新被割喉了,孫天帥被清除了,-------在他們毀滅之前哪一位“適者”不得低下自己的頭顱?

單向的“適應”確是一條危險之路,它意味著無條件的妥協、不平等的交換。一味的去適應只能導致精神的枯萎和心靈的麻木。所以,我特別欣賞香港大學校長的一段話:“當代青年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要勇于為國家和民族作出承擔,尤需獨立思考的品質和敢于批判的素質。”若干年前,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上生就曾這樣告訴青年們:“只要能促進社會進步,即使看似不合時宜,也要積極去爭,努力去做。”所以,我們在學會生存,學會適應的同時,我們也應學會推動社會,改進社會的責任意識。

凜冽的冬天是被春擠走的,不是么?如果只是一味的去適應,我們還能看到繁花似錦的春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