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個愛書的人,書都是生命和成長的一部分,幾乎每個愛書的人,都有和書有關的成長故事。那些充滿了魅力的文字,曾經照亮過少年時的夢想,直至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對個性、對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是所有青年豪邁的人生追求。一篇《陋室銘》表達了精神貴族們安于一隅卻心懷天下的超拔豪邁。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人的一次長談,讀好書多了,就好像是在賢人的諄諄教誨下成長。曾文正公講過:官宦之家,傳不過兩代;經商之家,傳不過三代,只有耕讀之家代代傳。

 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每個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當我們登上航船,前人就將他們的一切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濃縮在書本中,作為歡迎我們的禮物。人類千年文明成果,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其掌握,而騰出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書籍是我們視接千載,心通四海的橋梁,歷史愈久,文明積累愈多,人和書的關系就愈緊密相連。既然書總結了人類的一切財富,總結了做人的經驗,那么讀書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知識、才能、氣質。當然讀書之后還要實踐,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你腳下不踏一梯,你的實踐又能走出多遠呢?一個人只有當他借助書籍進入精神世界,洞察萬物時,他才算跳出現(xiàn)實的局限,才有了時代和歷史的意義。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育史。書影響人的一生。書是傳播人類文化的使者,學子時代,閱讀課本,聆聽老師的講解,遨游知識的海洋,我們得以不斷汲取知識;書是收獲希望的土地,閱讀琳瑯滿目的書,我們就好像在夏夜里,與李白坐在涼席上,聽著曠野的風聲,追憶著唐朝的月亮。又好像在冬夜中,窗外飄著大雪,擁被而坐,傾聽著俄羅斯文學大師們憂郁的訴說……夜深了,沉浸在書本里,遨游于廣袤的宇宙空間,傾聽過去,觸摸現(xiàn)在,叩響未知。那顆被凡塵的喧囂折騰得疲憊不堪的心也隨之平靜下來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沒有道理的。讀書人自有讀書人的風骨和氣節(jié),談吐舉止,為人處世,不經意之間便會流露出來。讀書也是對思維和認識的拓展,書讀的多了,自然就會眼界開闊,眼界開闊的人才有資格從容,有資格超脫。培根講過“知識就是力量”。古語言:讀書知理。一介書生敢當天下。當年毛澤東獨上井岡,面對腥風血雨堅信能再造一個新中國;馬寅初懂得人口科學這個理,敢以一朽老翁面對洶洶批判。而人生的品讀,更讓人成熟,讓人成長。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過得充實富有、多姿多彩,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飄溢著濃郁的清香,閃耀出無限的光輝,怎樣才能提高生命的質量,讓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讀書。在喧囂的都市中,人們往往忘記了許多原始的生命的本能與需求。汽車代替了行走,電視代替了觀察,網絡代替了交流。我們不否認進步,但我們知道有的東西是永遠不能代替的,如一片純凈的自然,如一本翻黃的舊書,如一首經典老歌。即使我們已經有著e時代的時尚外形,在內心的最深處,也許我們還執(zhí)著于那種紅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風趣,還有雨夜讀書的清幽。

我們作為一個歷史長河中的旅人,登船時既得到過前人以書的贈禮,就該想到也要為下班乘客留一點東西。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求知欲的標志,那么寫作就是一個人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標志。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chuàng)造,是超越。當一個人讀懂了世界,飽嘗了知識,并經過實踐發(fā)展,才可能對世界作出貢獻。這樣他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

寫作是檢驗一個人的學識才智的最簡單方法,寫書不是抄書,你得把前人之書揉進自己的實踐,得出新的思想,如魯迅之謂吃進草,擠出牛奶。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如同科學技術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需要智慧和勇氣。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不讀書愚而可哀;只讀書遷而可惜;讀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古人云立德立言,我們不妨把每個人留給這個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歷史之舟的船票。人生入書,書的分量,即是人生的分量。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朋友們,讓我們暢飲這“源頭活水”,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為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為祖國21世紀的高素質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