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情緣 到底能走多遠?
作者:馮代群 發布時間:2007-05-15 瀏覽次數:1606
原告葉某,河南人,被告鄒某睢寧人,兩人都在南方某城市里打工,同是年輕人,都愛好上網聊天,本來相隔甚遠的一對男女因為網絡認識了,短暫的網上溝通之后,兩人都覺得非常投緣.由于他們在同一個城市里工作,隨著感情的進一步升溫見面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雙方見面之后,兩人發現對方似乎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在陌生的城市一見鐘情的兩個人,就這樣在認識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后,就回到鄒某的家鄉領取了結婚證,并舉行了結婚儀式。新婚后不久,他們即返回雙方打工的城市共同生活,但是,此時雙方才發現兩人各方面的差異太大,矛盾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并為此還驚動了當地的公安機關。認識不足兩個月的時候,雙方就因為相互猜疑等諸多原因而分居了。此后,被告通過發短信、打電話、在原告上下班的路上堵截、到原告單位住處鬧事、給原告父母打電話等辦法數次對原告進行騷擾,給原告的工作、生活,乃至心理和精神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原告發現被告又在網上認識了另外一位姓汪的女人而移情別戀后,兩人的感情迅速的走向了死亡。
2007年2月,葉某將鄒某訴至睢寧縣人民法院,要求與被告鄒某離婚。庭前,原告向法庭出示了被告在兩人分居后發給她的有著大量侮辱性質內容的電子郵件及手機短信,并要求鄒某賠償她因此受到的精神損失以及雙方在吵打過程中被告給其造成的財產損失。
庭審過程中,由于兩人無任何共同財產,而且從結婚時起,雙方就約定實行AA制,即各人自己負責各自的債權及債務,所以也無共同債權債務。被告經法院合法傳喚,雖未有到庭參加訴訟,但其通過電話向法庭表示了其愿意離婚的真實意思,原告也當庭放棄了要求被告賠償財產損害的請求。因此,庭審過程非常簡單,睢寧縣人民法院當庭判決原被告雙方離婚。宣判后,原告葉某放聲痛哭,泣不成聲,連連聲稱自己沒有聽父母親的話,對不起父母,對因為自己的草率而促成的這次短暫婚姻后悔不已。平靜之余,原告長長的呼出了一口氣:“謝謝法官,你終于幫助我解脫了!”
是啊,他們雙方似乎都解脫了。但是,網絡時代的速成愛情是否能夠經受住考驗?這種愛情是否該換個名稱呢?但愿這次的經歷能夠讓他們對自己以后的擇偶標準和擇偶觀念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