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平日里的相互照應,困難時的雪中送炭,都讓生活充滿溫暖與力量 。但是,鄰里之間,一草一木也有可能成為彼此矛盾的導火索。在蘇州市吳中區(qū),宋女士與夏老漢就因一排枇杷樹產(chǎn)生多年糾葛。吳中法院秉持以調促和理念,深入勘查調解,終尋得平衡之法,讓鄰里重歸和睦,也讓綠色經(jīng)濟與自然和諧共生。 

枇杷樹旁起風波

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得益于太湖絕佳的地理位置,受太湖小氣候環(huán)境潤澤,植被蔥蘢,土壤膏腴,是中國傳統(tǒng)枇杷產(chǎn)區(qū)之一,“白玉”枇杷更是屢屢問鼎全國優(yōu)果評比大賽。

這里的百姓也將種植枇杷樹視作自己的重要收入之一。夏老漢庭院東側,南北向便排列著一排枝繁葉茂的“白玉”枇杷樹。其中兩棵,是他年輕時親手栽下,四十余載的時光,讓它們從纖細幼苗長成如今的粗壯模樣。每到成熟時節(jié),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這不僅是夏老漢生活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更是他心底最珍視的寶貝。為了照料這些枇杷樹,夏老漢精心搭建了鋼管架,老宅修建時還特意為它們更改方案,這份傾注了無數(shù)心血的感情,旁人難以體會。

可誰能想到,這些承載著美好回憶的枇杷樹,卻成了鄰里間矛盾的導火索。這排枇杷樹生機太過蓬勃,粗壯枝干與繁茂枝葉突破人為設置的圍墻界限,不斷向東伸展。而宋女士的祖宅緊鄰夏老漢家東側,地勢稍低。繁茂的枇杷樹枝葉越過圍墻,肆意生長,遮擋住她家窗戶的陽光,屋內(nèi)十分昏暗;眾多的枇杷葉飄落進她西圍墻邊的魚池,每日清掃令她疲憊不堪;每次看到伸進院子里的鋼管,讓她憋氣窩火。多年來,兩家為此事多次爭吵,矛盾越積越深,即便經(jīng)過多方調解,可矛盾的堅冰始終無法融化。無奈之下,宋女士一紙訴狀將夏老漢告上了蘇州市吳中區(qū)人民法院。

法院調解暖人心

面對這場棘手的鄰里糾紛,承辦法官深知,簡單的判決或許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無法真正化解鄰里間的心結。于是,法官秉持著以調促和的理念,多次走訪勘查,深入了解雙方的生活狀況和心理訴求,開展多輪調解。

夏老漢對枇杷樹的不舍,是經(jīng)濟利益與情感的雙重寄托,宋女士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出于生活的困擾。為綜合考慮雙方利益,尋求平衡之法,法院特邀精通農(nóng)作物修剪、擅估經(jīng)濟價值的人民陪審員共同參審。

于是,在盛夏時節(jié),眾人實地查看枇杷古樹生長態(tài)勢,經(jīng)細致觀察、精準預估修剪影響,提出兼顧雙方利益的科學方案與補償建議,終為僵局尋得突破口。

冬日和解繪新篇

方案既定,待冬日來臨,在法院指導下,枇杷樹修剪工作順利完成。修剪后的枇杷樹,依舊保留著大部分生機,對夏老漢的經(jīng)濟收入影響微乎其微;同時,宋女士家的采光和魚池也不再受困擾。隨著最后一段伸進院子的鋼管被截落,這場持續(xù)多年的鄰里糾紛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如今,宋女士和夏老漢摒棄前嫌,重歸和諧。他們的對話滿是溫情:“下次我們先自行溝通,盡量不麻煩法官。” 這句簡單的話語,背后是鄰里間的理解與包容,更是法院調解工作的成功見證。

在這片被太湖潤澤的土地上,枇杷樹依舊在歲月里舒展身姿,承載著綠色經(jīng)濟的希望;而樹下生活的人們,也在法治與溫情的呵護下,重新找回了那份鄰里間的和諧與美好。綠色經(jīng)濟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正悄然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