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為,我的小康夢想并不是夢想,而是一個通過努力很快實現的理想。小康夢想在哲學上是知的范疇,而要實現它就需要我們付出全力去行。從倆個方面來講,讓我先闡述一下我心中的小康是什么。

我們黨所確定的小康評價指標涵蓋了五大內容,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物質生活條件、人口素質、精神生活和生活環境,共計有16個指標,并確定了每個指標達到小康的標準值和權數。那是問題的具體化,如果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我認為:小康就是讓社會的每個成員都能源于自己的生活產生幸福感。當然這種幸福感的產生仍然要回歸到生活的每個細節當中。小康是我國人民衡量生活質量的一個概念,是生活水平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發展階段。過上小康生活是我國人民祖祖輩輩的夢想和追求。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人民生活實現小康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并指出了達到小康的具體要求,即到20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并把小康生活具體描述為: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生活資料更加豐富,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改善。小康目標的提出,喚起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發展的廣泛認同,激發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巨大熱情。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對小康生活目標的豐富和發展。江澤民同志的報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并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進行了全面描述:"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不局限于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它涵蓋了經濟、民主、科教、文化、社會發展等全方位的內容,追求的是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要惠及十幾億人口,體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原則。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必將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新的局面。

作為實現小康目標這一發展階段的參與者,我所希望的小康生活,首先是我國的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其次是物質生活條件迅速改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全面改善。居住條件有了根本改觀。住房越來越寬敞,多數家庭住上了建筑質量好、設施配套、設計合理、環境優美的成套住宅。交通狀況發生質的變化。再次是人口素質不斷提高。人口素質提高既是生活質量提高的結果,也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每一個適齡的學生都能獲得同等的教育機會,讓高等教育在最優邊際效益下滿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最后是生活環境逐漸優化。在居民小家庭生活越過越紅火的同時,生活的外部環境也有明顯改善。讓我們看到更多的青山綠水。讓我們人類的生產活動與自然更加的和諧統一。

也許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富裕,但同時應清醒地看到,我們目前感受的富裕生活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小康是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狀況,具有階段性。《全國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標準》中所確定的小康值僅僅是由溫飽階段進入小康階段的一個標志和門檻。我們所達到的小康水平僅相當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生活水平低限,不但與發達國家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就是與中等發達國家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另一方面,總體實現小康目標,并不意味著每個居民家庭都過上了小康生活。由于家庭間生活水平的較大差異,存在平均數下掩蓋著的部分群眾貧困現象。因此,要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還任重道遠。